□陈吉鄂 张月园
思想灯塔照亮前行路,家国情怀铸认同。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位。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必然要求,为增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不仅需要知识的浇灌,也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引领和感召。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增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就是要立足思政课堂塑造人、依托教师素质培养人、围绕核心价值引领人、借助社会实践磨砺人。
立足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引领
思政课是涵养、强化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主阵地。扎实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把课程内容体系建构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鲜活的案例为重要支撑点,将思政引领力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作用。
一方面,思政课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材的内容结构、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可读性。当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意识形态领域博弈愈加复杂,青少年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不仅关系到自身理想信念的坚定,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要通过理论的“内化”,实现对青少年的深度感召。
另一方面,思政课建设要注重从“三大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应深度挖掘“三大文化”的育人富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转化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通过系统梳理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核与道德规范,构建“三大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既以历史纵深凸显思政教育的文化厚度,又以理论创新彰显教学内容的科学高度,为强化青少年政治认同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作为思政教育的力量源泉,“三大文化”的有机融入,能够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感悟真理力量,自觉将文化自信升华为政治认同,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
依托教师素质,强化政治认同
思政课教师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和深刻意义,不断增强自身的引领意识,提高引领能力,在言传身教中强化青少年的政治认同。
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夯实铸魂育人基础。将政治理论素养作为衡量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招聘、选拔、培训、考核等各环节突出政治标准,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放在教书育人的关键位置,通过深化理论学习、创新实践教学,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筑牢青少年政治认同根基。
着重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要深度践行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内核的铸魂强师工程,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陶冶自身道德情操、持续丰富学识涵养,培育仁爱育人情怀。另外,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树立起“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崇高志向,专注于教学与育人伟大事业,力求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帮助青少年增强政治认同的“大先生”,切实做好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
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评价机制。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师评价改革,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此外,还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公正性和价值性,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筑牢思政引领之基。
围绕核心价值,凝聚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引领力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根基,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从内在逻辑而言,思政引领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能够为增强青少年政治认同注入强大的价值塑造动能。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时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注入青少年心灵深处,推动其在青少年心中发芽、成长,并且成为日用而不自觉的行为习惯。
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鲜活的案例、热点话题,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依托思政教学方式创新,增强思政课程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增强青少年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夯实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浸润校园生活。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精神滋养功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从而使思政引领力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提升,凝聚起增强青少年政治认同的精神文化力量。
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建立紧密的沟通合作桥梁,定期交流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表现与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促使青少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中茁壮成长,更好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借助社会实践,激发内生动力
社会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为强化思政引领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和有力的实践支撑。学校要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青少年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功效,引领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火热实践中发挥思政引领力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内生动力驱动下不断增进政治认同。
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学校要结合社会热点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开发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如乡村振兴调研、社区志愿服务、环保公益行动等。在项目设计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使青少年在践行社会责任、奉献青春力量的同时,通过思政教育的深度浸润与价值引领,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共鸣,让思政引领力内化为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动力。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学校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资源协同优势,形成校地育人合力,打造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实践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思政引领力在多元实践场景中得以充分发挥。
完善实践保障与激励机制。学校要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安全保障和专业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承担国家责任、履行国家义务的情感和态度,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
作者简介:陈吉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月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