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A:有2亿租赁资金可投江苏区域城投,寻找施工方贴息,渠道勿扰
B:高价收购已开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功能的证券产品户,有此类产品户资源的欢迎合作
C:承接地方政府外资招商引资业务,模式为QFLP基金,操作周期1-2个月,欢迎地方政府/城投/施工方咨询合作
D:长期寻找QDLP/QDII/TRS/外资行结构性存款/CLN等通道,资金为私募产品资金
E:总包定融项目寻找直销团队分销,打包销售费用高,可以当天结费用
F:现有2亿企业资金寻找行口大额存款,要求存款综合收益做到4.5%左右,要求存款银行为四大行、国开行、农发行、十大股份行
近年以来,城投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不少。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学习研究之后,有一些粗浅的思考,记录并分享。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拿真实案例举例子会比较敏感,故这里更多的只提逻辑,少提标的。
一、城投收购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满足本级政府的要求,必须让本地有一个国资上市公司?是完成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的指标?还是为了调整合并报表,满足监管要求(例如335等),以便融资?如果主要目的是类似这样的,那估计成功的概率很低。例如:某市因为没有一家市属国企上市公司,因此由城投收购一家上市公司,后因为行业已经进入红海,龙头企业通吃,导致业务下滑,连年亏损。原经营团队大多离职,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不明。
二、原股东卖股权的原因是什么?
原股东作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内部人士,对于行业的理解、公司情况的掌握都非常清楚,如果经营的好端端的,为何要卖出股权,丢掉控制权呢?是因为实控人年龄比较大,二代不愿意接班,因此套现离场吗?还是因为自身已经身处债务漩涡,不得不卖股还债?亦或是因为民企融资成本太高或者行业隐性壁垒,需要戴上红帽子?
三、控股权变更后,原实控人是去是留?
一些案例中,原实控人在卖出绝大部分股权后,还保留一部分股权(作为业绩对赌的标的),同时往往改为出任公司的总经理,依然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民企戴“红帽子”的情况下。这里面后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利益被经营层掏空的风险。怎么解决这类风险?可能推行较高比例的员工持股计划是一个方式,只有让核心经营层和员工的自身利益和公司利润、股价等要素绑定,也许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较少职务侵占的风险。靠纪检、内审、监事会等,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解决悖论。
一些案例中,原实控人拿钱走人,城投委派自己体系(甚至原属于行政体系)的人出任高管,这时主要面临的是“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隔行如隔山,如果不能深入到行业供应链上下游,掌握核心客户资源,控制核心供应商,公司被里应外合的掏空,也是常态。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认为:要么这是一个类垄断或高度标准化的行业,如供水供气供热等;如果是一个充分竞争行业,那么城投还是要市场化招聘行业内部人,来出任公司的核心职务,例如总经理、财务总监等,有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和原实控人团队不一伙的专业人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理上的进退失据。
四、尽调到什么程度算充分?
抛开立场先行的那种尽调不谈,就收购业务里面市场化的尽调,要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我觉得,如果尽调之后,城投公司主管此事的同志还不能成为被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专家,而且是那种愿意被第三方机构花钱聘用的专家,那么尽调就不充分。另外,从极少数目前来看还不错的成功案例上看,收购基本发生在本市区域内。因为都在一个地方,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去了解被收购标的企业原实控人和团队的情况,这里面包括人品、敬业程度、团队内部是否团结、公司文化、公司真实竞争力和价值等等。熟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往往比尽调报告更有效。
五、如何看待业绩对赌?
就像银行放贷款,不能把还款的希望寄托在抵质押物上,而是应该看重第一还款来源,城投在本次收购中,也不应该看重业绩对赌,如果上市公司在2-3年的时间内,都无法完成业绩对赌,那么即便把原实控人剩余的股权拿过来,这个股权的价值,或者说这个公司的价值又有多大呢?
六、有没有好的时机?
从个别较为成功的案例上看,有一个时机对于收购来说倒是不错:民企上市公司因为原实控人债务或其他问题导致走到债务重整,甚至破产重组,但企业自身的经营业务基本面尚可,只是被有息债务的高息或者被原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了。在债务重组之后,可以轻装上阵,这时候无论是作为大股东,还是作为财务投资人,都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当然,判断企业自身经营基本面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雷”,这都需要专业判断,或者通过破产重整等法律手段来实现风险隔离,确保自己拿到的是干净的主体。
七、收购的股权溢价多少为宜?
标的不同,估值不同。但从看到的案例上说,为了拿到控制权,超出当时股价30%-50%是合理的,也是各地国资委在审批中比较能接受的;如果溢价率太高,甚至超过100%,那就不像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了。
八、收购中典型的坑有哪些?
收购标的企业中,商誉估值的合理性、折旧摊销政策的合理性、担保和或有负债,这都是最常见的坑。当然,如果聘请专业的审计师,在尽调审计中,这些都会被提醒到:资产不高估、负债不低估,收入利润功夫在诗外,现金流尤其要扒明细账。
九、什么是好的并购?
在城投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这件事儿上,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实现以下目的,或者至少一部分,同时又不睬“大雷”,那就不错啦:
1、通过并购上市公司,能够和当地产业产生协同,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也进而逐步实现城投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转型。例如,某地有纺织、制鞋的基础,城投为当地企业修建了大量的服装、纺织、制鞋等产业园并出租,并购一家鞋帽/家纺类上市公司,可以在业务上实现协同;
2、通过并购上市公司,特别是民企上市公司,在国资管理体系上有所突破。国资管理往往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如何在当前国资强监管的话语体系下,管理一家原先的民企上市公司,文化如何兼容,管理模式是否需要创新,一些如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创新的管理和激励方式能否落地;
3、招商引资,为当地带来GDP、税收和就业。
整体而言,并购业务因为复杂且非标准化,本身就是投行业务中“皇冠上的明珠”。买得好,同时又管得好,实话实说我是没有见过,但事情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谦虚谨慎,事在人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