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希望在未来的淘汰赛当中能够生存下来,能够有盈利,并且可以一直走下去。”
“现在汽车行业竞争激励,汽车不断降价,供应商也受到影响,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的现实。”近日,在博世集团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博世的应对之策是不断努力控制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性价比获得更多的订单。
近年来,随着汽车价格战的持续开打,供应商也被卷入其中。正常情况下,车企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进行“年降”,幅度一般在3%~5%左右,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但随着汽车行业对降本需求的日益加剧,年降幅度也在加大。
去年11月底,一封比亚迪乘用车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该邮件内容显示,随着2025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比亚迪对供应商所供货产品提出要求: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而这个年降幅度对很多头部供应商而言,压力都不小。2024年,博世集团的息税前利润率为3.5%;法雷奥息税前利润率为1.35%;马勒息税前利润率为3.6%;盈利水平较好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安波福息税前利润率为9.2%。对于国内头部零部件公司而言,2024年,华域汽车净利率为4.43%;均胜电子为2.37%;拓普集团为11.29%;福耀玻璃为19.12%。
徐大全称,坦白说,在电机、电桥、电控和辅助驾驶等新兴领域,博世和其他企业一样,大家的盈利状况都不乐观。但这些未来新兴领域的技术储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博世会持续投入研发,希望未来能够进入盈利状态。“我始终认为,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不盈利很难走远。”
财报数据显示,博世中国去年研发投入为119亿元,占销售额的比例约为8%。随着战略从“根植本土、服务本土”,拓展到“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博世很多创新是在中国市场开发或率先使用。在智能出行领域,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在本土开发,具备舱驾融合能力的高性能座舱域控制器首个项目也在中国。博世线控制动首个项目也在中国,本土开发的线控转向将在今年有三个量产项目。
作为传统跨国零部件大厂,博世在中国也面临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挑战。徐大全表示,过去,博世在L1和L2辅助驾驶上非常领先,而在L2或更高级的辅助驾驶方面,博世仍处于追赶阶段,但是博世在发力,希望在城区辅助驾驶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在发展城区辅助驾驶方面,徐大全重点提到了“面对现实脚踏实地”,这一方面意味着要注重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是指要有盈利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城区辅助驾驶,甚至智能座舱和新的电机电控等,整个出行赛道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激烈竞争。同一个领域,有很多竞争对手在做。类似几十年前,电喷领域的供应商也非常多。然而经过30年、40年、50年的淘汰和进化,最后留下几家规模较大的供应商。那么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未来是否会有更多整合?根据汽车行业的自然规律,不可能在全球出现非常多的供应商。博世希望在未来的淘汰赛当中能够生存下来,能够有盈利,并且可以一直走下去。”徐大全补充道。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博世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427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智能出行业务占比整体销售额82%,销售额达到1166亿元,同比增长4%。中国市场是除德国外博世集团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销售额约占博世集团总销售额的比重约为20%。
面对来自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作为跨国零部件企业,除了加大本土化研发外,抓住中国车企出海的需求也在成为博世“破局”的另一条道路。
徐大全称,博世在方方面面都愿意配合中国车企出海。随着中国车企纷纷在海外布局产能,博世凭借在全球各地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可以满足中国车企本地化开发和生产的需求,也可以提供各个市场法律法规、节能减排方面的经验分享。
据悉,在智能出行业务方面,博世智能驾控已累计帮助200多个车型出海,首个自主品牌出海项目在2022年量产。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首个出海项目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