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一览千年。2024年,江苏博物馆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年参观人次突破1.4亿,位居全国第一。数字背后,不仅是文博热的直观体现,更折射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与文博大省的双重优势。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下,江苏以其创新实践,为“文化如何转化为经济动能”这一时代命题写下生动注脚。博物馆焕新升级,从文化殿堂到消费“磁场”。作为文博大省,江苏拥有备案博物馆36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二、三级博物馆7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江苏的博物馆早已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将历史文物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文化IP。在南京博物院,观众手持AR眼镜与明代青花瓷对话;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在贝聿铭设计的山水园林中打卡“片石假山”文创雪糕;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息投影技术让漕运盛景触手可及。数字赋能加持,重构博物馆经济新生态。在5G+VR技术的加持下,江苏博物馆正在打破物理边界。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全省362家博物馆同步上线“云上苏博”平台,观众足不出户即可“穿越”至各个展厅,通过虚拟分身参与线上策展、文物修复等互动项目。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35亿元,其中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盲盒等爆款产品,单款销售额均超千万元。文旅融合发展,博物馆激活消费新活力。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周边,非遗工坊、运河主题书店、汉服体验馆星罗棋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旅消费链;在南通博物苑,夜间开放政策催生了博物馆奇妙夜经济,灯光秀、实景演出、文创市集让场馆变身城市会客厅;当博物馆成为城市IP的策源地,其释放的消费动能已远超场馆本身,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江苏博物馆正以“文化锚点”的姿态,重塑城市空间价值,带动周边商业、交通、住宿等产业协同发展。以博物馆为支点,撬动新型文旅消费。站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的节点回望,江苏博物馆的发展轨迹清晰勾勒出文化消费的进化路径:从“收藏文物”到“运营文化”,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宇宙”。这种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以消费为脉的发展模式,不仅为江苏经济注入新动能,更为中国文博事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责任编辑: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