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蓝莓能在沙漠边缘‘安家’,基地引进了物联网平台和智能化水肥、降温、环控等系统,实时上传处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和数据,使每株蓝莓都有了‘专属管家’。”刘志明介绍道。
在蓝莓包装车间,十连职工刘海燕双手翻飞,将蓝莓分装进礼盒。“现在每天出货量在四五百公斤,主要销往疆内的高端商超,产品供不应求。”刘海燕告诉记者。
产业转型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升级,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革新。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实行“企业+合作社+职工”模式,公司运营10座大棚,职工承包管理12座大棚。
“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服务,还按保底价收购产品。”六连职工张丽丽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笑着说,“我家承包了两座大棚,今年蓝莓植株开始挂果,预计盛果期一座棚一年能挣近20万。”
沿着蓝莓基地向北走1公里左右,记者来到阿拉尔市金塘水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养殖车间,只见32个直径8米的圆形养殖池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合作社负责人王宪林抓起一把饵料撒入池中,引得一尾尾银色鲈鱼争相跃起抢食。
“在沙漠里养海鱼,过去想都不敢想呀。我们采用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王宪林介绍道,“合作社还计划利用团场4300余亩盐碱水域,推动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效益。”
这个月,该合作社首批40吨鲈鱼抢“鲜”上市。合作社办公室里,记者看到3名客商正在认真核对订单。“鲈鱼销售价为每公斤60元,日订单量超过2吨。”王宪林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深加工生产线,每条鱼将增值30%以上。”
从“蓝色奇迹”到“银色跃动”,十四团的特色产业发展图谱愈发清晰。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团通过设立产业扶持基金、配套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引进电商运营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已构建起“产加销”全链条服务体系。
闫可可告诉记者,2024年,团场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实现产值近1500万元。今后,团场还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相关产业扩大规模,让职工群众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