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瓶颈的重要抓手。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协同驱动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重构商业生态。中国企业既需以数智化转型激活传统产业发展效能,又需以迭代式创新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更需以颠覆式突破释放未来产业发展潜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历史性关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传统产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动能转换、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引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重点是加快实现数智化转型与产业高端化,即以数智化转型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载体,促进生产柔性化、服务精细化、产业协作整体化以及产业赛道多元化,通过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让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最终实现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产业结构迈向高端化的发展目标。
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要素重组与生态重构三维驱动,聚焦智能化转型与绿色发展,能够进一步激活传统制造业的内生动力。在智能制造方面,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出全息映射的生产体系,能够以实时数据优化工艺流程,提升制造柔性。在绿色转型方面,清洁能源替代与循环生产模式加速落地,碳足迹全周期管理成为产业竞争新标尺。在协同创新方面,产业集群级工业云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研发设计与制造端双向赋能,形成从设备级数字孪生体到产业集群级协同优化的多层次跃迁,不断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环节攀升。
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创新与价值链条重塑三维驱动,聚焦数字化转型与柔性服务,能够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首先,数字技术嵌入服务流程,能够突破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壁垒,构建数字孪生空间支撑新型服务业平台建设,这种数实深度融合不仅重构了企业与市场交互的底层逻辑,更通过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对接。其次,个性化柔性服务模式创新成为竞争焦点。传统服务业依托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精准捕捉客户需求,通过拓展多维交互界面创新个性化柔性服务模式。最后,通过跨界融合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成为转型升级方向。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催生了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能够实现向知识赋能、创意增值等高阶服务延伸,具体表现为文化服务业通过数字化内容生产拓展价值空间,以及传统服务业正从标准化供给向品质化、差异化的服务生态演进等方面。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通过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将传统产业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在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之间架起结构性跃迁的桥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重在实现迭代式创新与产业集群化,即构建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创新矩阵”,形成对产业链全链条的强大牵引力,切实推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推动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创新结果的变革,助力新兴产业实现关键技术迭代式创新。首先,从创新主体看,在工业互联网、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技术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融合,构建“链式+集群”的立体创新网络,能够实现创新动力变革;其次,从创新过程看,数字研发平台、数字仿真技术凭借其所具有的智能化、自动化等优势,使技术创新呈现“虚实共生”的特征,能够协助新兴产业加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程,实现创新效率变革;最后,从创新结果看,新质生产力通过发挥外部市场识别与内部技术跃迁的双轮驱动作用,能够推动新兴产业迭代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实现创新质量变革。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基础支撑与辅助支撑建设,形成要素聚合与制度保障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化。在基础支撑层面,以数字平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在推动资源对接、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商业孵化等的过程中,发挥着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重要作用,并以此打造独具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在辅助支撑层面,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完善人才培训、金融服务、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制度支持、优化要素配置,形成具有保障机制的新兴产业集群。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把握未来产业的方向
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锋,是最具未来战略决定性的产业,它需要以点到面的前沿技术驱动,具有产业不确定性、原始创新依赖性、技术路径颠覆性等特点。必须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把握好未来产业的新方向、新模式、新动能,做好产业布局,助力企业抢占未来产业国际赛道,进而打造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以前沿技术革命为引擎催生未来产业,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实现颠覆式突破,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在技术突破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产生聚变效应,引发技术革命并颠覆传统计算方式,为企业在降本增效、信息安全等领域增加新动能。在业态突破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促进元宇宙、Web3.0等数字业态涌现,推动企业衍生出以AR/VR技术支撑的沉浸式消费场景等虚实相融的跨界融合业态,显著提升用户黏性与商业价值。在模式突破方面,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不断涌现,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渠道,重塑竞争优势。在产业突破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促使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交叉创新,孵化出合成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新型产业,为民营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数据要素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发挥要素组合效能。一方面,数据要素嵌入未来产业生产全流程,推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赋能传统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倍增,从而优化生产流程、辅助企业决策、把握市场需求,为未来产业率先布局。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嵌入推动了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间的智能融合和交叉融合,不仅通过优势互补提升了产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作者:何 瑛,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聘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化变革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