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易 水
随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沉浸式旅游亦深受游客青睐。其中,以NPC(非玩家角色)为卖点的互动模式备受瞩目,特别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也已经成为景区营销和引流的一大利器。
五一假期,洛阳“散花天女”、嘉峪关“关长”、大唐不夜城“房玄龄”、环球影城“威震天”等等火上加火,给相关景区带来了极大的关注流量。的确,这些NPC与游客进行互动,有效增强了游客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往往成为游客的难忘记忆,形成良好的传播口碑。甚至,针对NPC的作用,有声音认为——“景区火不火,他们说了算”。
然而,有些景区的NPC互动却因缺乏边界感,正在引发游客反感甚至法律纠纷、伦理质疑。从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有两大类尤其需要引起警惕。
第一类,过度骚扰式互动。某些NPC为了“制造节目效果”,强行拉客拍照、搭讪甚至强行“要求”游客参与互动,游客不配合便持续纠缠,导致游客的游览情绪被破坏,让游客陷入尴尬。
第二类,低俗、冒犯性内容。某些NPC为博眼球,设计带有性暗示、人身攻击或文化歧视的互动,极易引发争议。例如,某景区的“男女妲己”表演就曾引发外界质疑和批评。两名扮演者以挑逗的眼神和姿态,与游客进行亲密互动,被认为是低俗的文旅营销手段。该景区诚恳接受批评,已经改正。
NPC本应让景区更有温度,而非成为游客的困扰;NPC本应是景区文化形象的传递者,而非风险来源。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不是让游客被迫配合演出,更不是拿肉麻当有趣、拿低俗当幽默。游客可以选择进入故事,也可以选择旁观表演。特别是当游客明显表现出回避时,NPC应自然退场;互动内容应以轻松、幽默为主,避免涉及隐私或敏感话题;物理空间接触也应严格受限,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接触。
这个过程中,景区切不可唯流量论,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必须守住法律和伦理的底线,进一步加强对NPC法律、伦理、心理、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和监管,并通过游客反馈持续优化,让NPC互动既有戏,也有度。因为一旦出了问题,NPC不仅仅代表的是其个人,更会让整个景区陷入“麻烦”。
总之,现在,是到了给景区NPC提更高要求的时候了,要在恰当的距离、恰当的尺度提供恰到好处的互动。对于相关景区而言,之前是解决“有没有”问题,现在需要解决“好不好”问题。期待更多景区能够深入探索建立一支会互动、能共情、有文化、知敬畏、懂边界、善服务的优质NPC队伍。
下一篇:文化润心 平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