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静
细雨纷纷的时节,捧读一卷《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在文字的原野上郊游,于生死的思索中重逢生命的春天。
这部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等12位文坛大家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笔触纵横,将爱情、友情、亲情、勇气与真诚等诸多生命主题娓娓道来。它不仅是对人间真情的礼赞,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辨,引领我们在希望的浪潮中,触摸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就会想起那个在地坛寻找儿子的母亲,那个临终前仍念叨“要好好活”的母亲,她的爱像春天的细雨,浸润着史铁生的每一天。当史铁生在轮椅上用文字重构生命的意义时,他完成了对母亲遗愿的无声回应。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种跨越生死的精神传承,像春天的种子破土而出,生生不息。
萧红《祖父的园子》里,那个与倭瓜花、黄瓜花为伴的小女孩,在祖父离世后骤然跌入命运的冰窟。正如春天的蒲公英,被风吹散后仍能在新的土壤扎根,她在苦难中淬炼出的文字,成为照亮无数人生命的灯塔。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是对生命最崇高的致敬——当我们在苦难中选择热爱,生命便有了超越死亡的力量。
丰子恺借水仙历经三次摧折仍顽强绽放和重生的经历,传递生命的真谛:世间诸事皆同,只要生机尚在,烟火未灭,即便遭遇千难万险,也终有拨云见日之时。不放弃,生活终会柳暗花明。他用质朴的文字勾勒出生命的本真,让读者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生命的意义不一定要完美无缺、气势凌人,也可如春天的柳枝柔软坚韧、抽枝发芽,在岁岁枯荣中,默默地书写属于自己的永恒。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家们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翻阅此书,犹如澄澈的镜面不断切换,带我们领略一处又一处的人间烟火,给予我们质朴而深刻的生命启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众生百态,感受不同的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与境遇中,努力绽放光芒。
正如扉页所言:“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这种修补,是史铁生在地坛的沉思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是萧红在异乡的笔耕中对抗命运的不公,是丰子恺在对残花的凝视中领悟生命的顽强,更是每个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与执着。这修补的过程,恰恰是生命最动人的写照和模样。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这句灵动而富有哲思的诗句表达的是,人这一生需历经无数风雨和艰难困苦,方能真切体悟到生命的珍贵。珍惜那些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岁月与经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意义。闭眼听风,在风中感悟人间真理及生命的意义。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史铁生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