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金银滩的旷野上,春风卷着远处达玉部落的彩旗猎猎作响。基地工作人员忙着检修自行车,准备即将来临的开业工作。
看着成排检修的自行车,眼前不由浮现起洛桑尖措在山东推介的场景。枯黄的牧草下,草根早就在攒劲了。这就像洛桑尖措二十年创业路的注脚——当大多数人在春寒中裹紧衣襟时,总有人以灼热的信念融化冻土。
当环湖骑行还只是专业赛事的陪衬时,洛桑尖措看见普通游客对安全保障的渴求;当牧家乐扎堆复制时,他捕捉到文化体验的深层需求。这种敏锐不是天赋,而是用脚丈量出的认知:创业初期每天骑行记录路况,深夜蹲守帐篷听游客抱怨。正是无数民营企业家这种贴着地皮生长的创新,让乡村振兴摆脱了“输血式”路径依赖。
在牧民先巴家暖意融融的楼房里,记者触摸到“活水”的真实温度。过去世代放牧的家族,如今靠旅游业有了不错的收入。这种裂变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2023年,达玉民俗村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村里合作社年收入超百万元……民营经济的活水一旦涌动,便能激活整片土地沉睡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