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伯虎财经)
近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计划收购旗下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假如交易完成,极氪将成为吉利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从纽交所退市。
不过,距离极氪以“新势力最快IPO”登陆纽交所,才仅仅过去一年时间。而且,极氪的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这个IPO本就得来不易。
早在2022年底,极氪就已在美国申请IPO,却因估值不及预期而搁置;2023年底,其再次重启IPO。但彼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再加上极氪带着三年超200亿元的亏损,最终只能以折价一半的估值,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但上市一年,极氪的股价却谈不上惊喜,在宣布了将被吉利私有化这一消息后,其股价才堪堪接近历史高位,可见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厮杀有多激烈。
因此,极氪从资本市场“撤退”,或许也并非坏事。但无论战场在哪里,极氪作为吉利战略棋盘上一枚关键的棋子,其终究要摆脱“富二代”的依赖,才能在残酷的市场中真正站稳脚跟。
持续亏损,极氪需要“输血”
极氪退市的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早有伏笔。
一则,自去年9月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后,吉利集团已从过往多品牌发展的大扩张模式转向整合聚焦,并进行了多项业务的整合调整。
去年10月,几何品牌被归入银河门下,成了银河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今年3月,翼真品牌也被并入银河,成为吉利银河高端电动MPV系列;极氪与领克这两个本就源自一体的品牌也正式合并,极氪持有领克51%股份。
二则,品牌整合后,相关管理层也进行了一轮“大换血”。极氪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分管极氪品牌的营销、销售等工作,吉利派出了“老将”林杰来统领两大品牌的整合,可见集团对此事的重视。
此外,极氪CEO安聪慧兼任吉曜通行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这也被视为极氪将要回归吉利的信号。
极氪回归吉利一事,也是大势所趋。李书福在发布《台州宣言》时曾提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要审时度势。
吉利加速整合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协同效率,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还能减少内耗竞争,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对于极氪而言,改善自身经营状况,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也是当务之急。上市前,极氪便一直面临着亏损困境,上市之后,其亏损局面也未能实现扭转。
从2021到2024年,极氪的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57.9亿元,累计已超过260亿元。
2023年底,极氪以缩水近半的估值上市,也有急于“输血”的目的。此前,极氪的估值曾高达130亿美元,但在正式上市前,极氪发行的估值仅有约50亿美元,缩水近60%。
从极氪品牌诞生开始,其可以称得上由吉利一手“奶”大的孩子。在技术层面,极氪所使用的SEA浩瀚构架,是吉利经过4年时间,投入超200亿研发所得;极氪首款车型极氪001,最初是在领克内部孵化,但却给到了极氪使用。
在生产层面,极氪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由吉利进行代工生产;在资金层面,吉利更包揽了极氪IPO发行的大部分ADS,现持有极氪65.7%的股份。
可即便有“亲爹”如此兜底,但极氪离盈利目标依然很远。
一方面,极氪的技术研发投入非常高。2021年-2024年,极氪的研发投入逐年攀升,累计研发投入高达227亿元,这还是在吉利进行了不少“技术输血”前提下,可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烧钱程度。
另一方面,价格战也进一步剥夺了极氪的利润空间。去年,极氪的整车毛利率提升至15.6%,但单车均价约为25万元,较2023年同比下降了12.59%。
此外,极氪如今仍处于高投入、高成长阶段,其在渠道搭建、充电站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极其“烧钱”的项目。
截至 2024 年底,极氪的现金流水平约为90亿元,在新势力中明显偏低,即便是一直维持超高投入的蔚来,其净现金也有超200亿元。
然而,极氪从美股市场获取资金也并非易事。近期,美股整体流动性相对紧缩,再加上极氪自身的估值也不高,这意味着极氪如果要继续融资,要么其市值能在短期内大涨,要么其股东能够接受折价,否则,极氪唯有选择私有化,才能更快速、更顺利获得“输血”。
亲爹狂宠,极氪难独立成长
回看极氪的成长史,其第一款车型推出后便在市场与口碑上收获颇丰,诞生仅3年就成功拿下IPO,成为新势力车企中最快实现IPO的汽车品牌。
这一成就背后,吉利的保驾护航功不可没。但这两年,极氪始终难以撕掉“富二代”的标签,资本市场自然也不会对其“另眼相看”。
首先,极氪在首款车型极氪001后,再也未能复制这一爆款效应。
目前,极氪旗下共有极氪001、极氪007、极氪7X、极氪009、极氪X和极氪MIX六款车型,但销售主力依然是4年前的极氪001。2024年,极氪的总销量为22.21万辆,其中,极氪001的销量依然占据了半壁江山。
极氪也尝试在纯电MPV和纯电SUV市场发力,但收效甚微。纯电MPV仍属于小众市场,去年国内MPV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8%;而纯电SUV则要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强势狙击,极氪009、极氪MIX以及极氪X等几款车型始终没能迎来大规模爆发。
整体来看,去年极氪的销售目标为23万辆,但最终完成率为96.5%,离目标还有一步之遥。今年,极氪和领克合并后组成极氪科技集团,其全年销量目标为71万辆,但截至今年4月末,极氪和领克加起来,仅完成了年目标销量的17.22%。
而且,今年极氪001的销量出现了显著下滑。根据车主之家数据,今年1-4月,极氪001的销量分别为4359辆、3933辆、2976辆、2174辆,单月销量较巅峰期暴跌近80%。
因此,在今年4月上市的极氪007 GT,作为极氪旗下第二款猎装车型,也承载了其再次打造出爆款的希望。
不过,极氪007 GT上市后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火爆,虽然这款新车型的性价比颇高,但在20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内,比亚迪汉、小鹏P7+都是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极氪007 GT要突围而出也并不容易。
其次,即便极氪与领克合并成为极氪科技集团,但市场对此却并不买账,双方官宣合并后,极氪的股价反而一度大跌25%。
在领克的整体销量中,燃油车占比仍接近50%,因此,极氪科技集团要延续“全球豪华科技品牌”的底色,显然并不只是两个品牌实现销量合并如此简单。
而且,外界对于极氪与领克合并一事仍存担忧,首当其冲的是担心会削弱两个品牌各自的品牌特色。
尽管,极氪科技集团表示,极氪与领克将保持独立运作,坚持双品牌运营战略,前者主攻30万元以上的高端豪华市场,后者则主攻20-3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
但这显然只是“理想状态”,毕竟,领克在高端纯电SUV市场已有不错的表现,比如30万元级别的领克900,其上市3天订单就突破3万辆。
接下来,假如极氪纯电车型的销量未能力挽狂澜,领克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则有可能反超极氪。如此一来,双方合并反而会导致两个品牌的目标客户群体出现认知混乱,甚至出现“左右手互搏”的局面。
此外,极氪与领克在技术、渠道、组织架构等方面要实现融合,也充满了挑战。正因为有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极氪在美股市场就更不“讨喜”了。
在投资者眼中,极氪与吉利在技术、资金、股权等方面的关联过多,极氪究竟是“高端纯电先锋”还是“吉利技术试验田”,答案早已愈发模糊。
新势力“第二梯队”,时间不多了
因此,即便极氪与领克合并成为极氪科技集团,其销量危机和资金压力依然难以立即解除。而且,随着新能源车圈竞赛跑到了下半场,留给车圈“第二梯队”的时间也不多了。
过去6年,已有数百家新能源车企相继倒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走过了野蛮生长阶段,进入到“大鱼吃杂鱼”的激烈竞争格局。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实现“自我造血”是首要目标,至少也要能讲好故事吸引更多资本支持,否则一旦“失血过多”,就只能遗憾出局。小鹏、蔚来都曾试过站在悬崖边缘,威马、哪吒更是已经折戟沉沙。
此外,背靠传统车企的新势力品牌,也并非就能安枕无忧。去年以来,长城、上汽等集团都对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进行了战略调整,长城宣布停售欧拉旗下黑猫、白猫两款车型,上汽则对旗下荣威和飞凡品牌进行了整合。
由此可见,即便是“家大业大”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也不能为旗下品牌提供无限的资源支持。
资本耐心消退,市场窗口收窄,越来越多汽车选择加强合作。广汽与华为宣布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上汽与华为共同发布了“尚界”品牌,是华为“四界”以外的“第五界”。
还有更多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比如长城先后投资了元戎启行、毫末智行两家智驾供应商;丰田牵手Waymo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等。
接下来,新能源车圈之间的竞争,将不只是单个车企之间的对决,而是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对阵。吉利进一步加速内部品牌的整合,也是顺势而为。
但这对吉利来说,也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一方面,极氪退市之后,吉利将要承担更多的现金流压力。界面新闻曾进行测算,如果吉利采用全现金方式回收极氪股份,将占用超22亿美元的现金流,占去年吉利汽车账上总现金水平的36.8%。
另一方面,虽然银河、极氪、领克等品牌整合,有利于吉利逐步解决内耗问题,降低成本压力。但子品牌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和销量说话,要将资源整合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力,子品牌们才能在血海中锻炼出肌肉。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巅峰时期,极氪、智己、埃安等一批子品牌脱离了母公司,纷纷以子公司形式进行独立运作,希望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和寻求独立上市。
但随着行业竞争态势的转变,如今能在车圈内闯出一片天的独立子品牌并不多,反而是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凭借成本控制和细分产品,率先实现了盈利。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残酷在于,机会窗口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能抓住机会,就要更快速地实现自我革新。希望此次极氪的调整速度足够快,抓住下一个新的机会,实现华丽转身。
上一篇:47岁黄晓明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