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省大数据局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出行”是人工智能赋能的一个重点领域,跟大家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请问,在打造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智慧出行场景方面,山东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滕双兴:“出行”是否高效、智能、便捷,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出行”领域涉及的应用场景很多,除了智慧停车场、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智慧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无人配送、无人出租等无人驾驶场景,也是大家高度关注的领域。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赋能交通出行的大势所趋,是引领产业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稳妥且实质性推进的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今年布局启动了三类试点。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动山东无人驾驶实现全场景多领域突破,形成以市场吸引产业、以产业拓展场景的良性循环,打造智慧出行山东“名片”。
第一类试点是全省域城市末端无人配送。加快开放路权,联合各大快递物流企业,规模化开展城市快递分拨中心到社区快递网点的无人配送,并逐步拓展到生鲜、医药、快消品等领域。到2027年,在全省部署1.5万辆以上低速无人配送车,形成全国首个全省域范围应用样板,打造无人驾驶特色品牌。
第二类试点是烟台市全场景无人驾驶。构建“1+5+N”无人驾驶体系,打造1个滨海一带无人驾驶样板区,布局无人驾驶+工业智造、物业城市、特色文旅、智慧物流、场景测试等5类重点应用场景,发展整车制造、新型零部件、汽车软件等N个关联产业。到2027年,完成200公里智能网联道路建设,部署无人驾驶车辆2000辆以上,打造全省无人驾驶全场景标杆城市。
第三类试点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车路云一体化。统筹路侧设施、车端设备、云控平台投资建设,将“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有机结合起来,在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环卫、智慧交管等领域开展无人驾驶场景应用,蹚出成熟可行的商业化模式。济南起步区到2026年,完成200公里道路、117个路口网联设施建设,部署无人驾驶车辆150辆以上,联网社会车辆2万辆;青岛西海岸新区到2027年,完成300公里道路、200个路口网联设施建设,部署无人驾驶车辆500辆以上,联网社会车辆3万辆。
目前,全省无人驾驶各项工作逐步展开,无人配送车陆续上路,全省累计投放超700辆;烟台玲珑集团车路云一体化测试基地加快建设,投用后将成为国内首批权威认证基地;济南起步区L4级无人驾驶巴士完成测试里程2000公里;青岛港投入的无人驾驶智慧平板运输车,带动集装箱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
下步,将会同各级各部门,强化工作协同,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以智能出行培育更多新消费热点、新消费模式,更好惠及百姓生活、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我注意到,省政府出台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若干政策措施,涉及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请问,财政部门下一步如何抓好政策落实?
王旭东:这次省政府出台的若干政策措施,涵盖税费调节、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诸多方面,是一套靶向准、落点实、含金量高的政策“组合拳”。下一步,省财政厅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财政保障力。全面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工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大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的资金统筹,形成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资金合力。同时,发挥好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拉动作用,着力增强对发展人工智能重大规划、重点项目和典型场景的财力保障。
二是强化财金联动,增强资金引导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补、奖、贴、偿、投”等方式,构建多层次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人工智能发展聚焦聚力。深化股权投资改革,以注资引导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不断加大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的财政股权投资力度。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两支百亿基金高效运作,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组建步伐,切实发挥各类基金产品分领域、分阶段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人工智能领域。
三是抓好配套实施,提升政策执行力。推动政策落地生根,需要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特别是对于这次研究出台的新增政策措施,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配套细则,加快推动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发挥实效。同时,聚焦人工智能重点支出政策,开展财会监督和绩效评价,完善绩效运行全过程监控机制,加大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监督和评价结果运用,切实让资金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四是积极对上争取,形成政策聚合力。近期,国家有关部委陆续推出了一批含金量高的人工智能支持政策,并组建了国家人工智能基金。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紧盯国家政策动向,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更多政策、试点和项目落户山东,推动形成政策叠加合力,努力实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