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自古以来,母爱是最伟大也是最无私的。且不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母画荻”“田母拒金”“陶母封鱼”等历史典故,对古哲先贤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对后世子孙的启迪教育作用,单单吟哦唐代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短短的两句,就不禁使人心生微澜,甚至是潸然泪下。
《说文解字》曰:“慈,爱也。从心,兹声。”原义为“仁爱、和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附注:“上爱下曰慈。”《管子·形势解》诠释得更为具体:“慈者,父母之高行也。”从这个意义上讲,“慈”与“爱”有关,但比“爱”又多了一些内容,也就是说“慈”的内涵中,仅有“爱”的内容远远不够,还要有“和善”的方式,有“利子”的效果,即母亲有教化子女的责任,这样的母亲才能称之为“慈母”。
其实,“慈母”最初与“慈爱”无关。《仪礼》曾给“慈母”下过很具体的定义:“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简单地分析,要想成为“慈母”必须同时拥有五个前置条件:具有小妾身份;没有生育或者没有生育男孩;丈夫还有妻妾;去世的妾留下来的是男孩;最后还得经丈夫同意。如此说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拥有“慈母”。
引申开来,古时不单是母亲去世后称继母为“慈母”,即使母亲没有去世,而被父亲休了,即“出母”,作儿子的也要以“慈母”为母,而不能以生母为母。《礼记·檀弓上》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生母去世一年时,孔鲤还在悲伤地哭泣。孔子知道后非常不高兴,认为孔鲤此举有悖礼节。孔鲤听说了,立即停止哭泣并脱去丧服。按当时的礼数,孔鲤应该为生母守丧三年,就是因为其母在去世前,已被孔子以“口多言”的原因休了,所以孔鲤就没有为生母守丧的权利和义务。
虽然“慈母”在《仪礼》中有着严格的定义,但是词义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至少在唐代,“慈母”已经不再是“继母”的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句子,孟郊《游子吟》中“慈母”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后来甚至用简单的一个“慈”字来自称其母,“庶云留汝车,爱我堂上慈”(宋王安石《寄虔州江阴二妹》)及“空啼遣吏城头血,莫慰衰慈梦里身”(清周亮工《呻吟床笫闻家慈病》)诗中之“慈”,指的都是慈爱的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