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浮动管理费率,是本次公募基金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已有20余家机构做好申报发行浮动费率新产品的准备工作,新产品预计将会很快推出,其他行业机构也将在准备就绪后陆续上报。
“我们准备申报浮动费率产品,最快可能本周上报。”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业内人士介绍,将上报的浮动费率产品中,“低费率+绝对收益+业绩报酬”和“长期股票投资+定期分红”两类浮动费率创新产品最受关注。
图片来源:IC photo多家基金公司向记者表示,正在抓紧进行申报发行浮动费率新产品的准备工作。
“我司准备上报浮动费率基金,已经在做相关产品准备。”一家上海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北京公募人士表示,“据我所知,大部分大中型公司都在准备浮动费率产品新发,不过由于系统建设问题,历史上发过浮动费率产品的公司可能落地速度快一些。”
据悉,目前已有20余家机构做好申报发行浮动费率新产品的准备工作,新产品预计将会很快推出,其他行业机构也将在准备就绪后陆续上报。
有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其目前了解到,监管重点支持“低费率+绝对收益+业绩报酬”和“长期股票投资+定期分红”两类创新产品。
“这两类浮动费率基金实质上进一步强化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为基金公司主动权益发展指明了突破方向。”上述基金人士说。
据其介绍,“低费率+绝对收益+业绩报酬”产品,是低费率下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提供稳健回报,提升投资体验,通过业绩报酬机制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双赢。
而“长期股票投资+定期分红”产品,要求公司建立长期投资理念,挖掘优质股票,同时采取定期分红让持有人持续获得现金流,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切实保障持有人利益。此外,“长期股票投资+定期分红”产品也是实现“长钱长投”的重要创新工具,或将吸引长期资金流入。
另一家银行系基金人士表示,“因为行动方案中提到的多样化清晰化业绩基准细则还未出台,如果按照以往大部分权益基金的业绩基准设定,这一批浮动费率产品实际上是比较适合均衡型的基金去做的,不要让基金业绩有太大的波动,才能既实现各个时间维度跑赢基准,又能让各个时点买入的客户能有比较好的收益。”上述公募人士说。
上述公募人士解释,如果浮动费率产品是行业或者赛道型权益基金,由于基金净值波动过大,客户又容易在净值高点进入,最后客户的实际收益可能较差。
“浮动费率产品的推出有通过利益绑定而促进均衡型投资和长期性布局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于主题和赛道的押注。”上述公募人士说。
近年来,公募行业不断探索能“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费率模式。浮动费率基金的费率结构主要分三类:与业绩挂钩、与持有期限挂钩和与规模挂钩的分档收费。
2019年底,首批成立的浮动费率试点模式是与业绩挂钩的产品,采用逐笔计提法提取业绩报酬,即基础管理费率为0.8%,对于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业绩报酬计提基准(8%)的部分按20%提取业绩报酬。这种浮动费率试点模式对基金获取绝对收益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023年8月,在首批浮动费率试点产品的基础上,分别与基金规模挂钩、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的20只浮动费率产品获批。其中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试点进一步优化考核标准,同时考察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另外新增了与基金规模挂钩、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模式。
近期浮动费率改革进一步推进。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确定具体适用管理费率水平。
如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
不过,在实施路径上,证监会将采取新老划断方式,对于存量产品暂不做强制要求;并区分头部机构和中小机构,分阶段推进。要求头部机构在接下来这一年里,新注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的60%应采取上述浮动费率安排,欢迎外资机构、中小机构积极参与。在试行一年后,证监会将根据产品运作、市场情况及时开展系统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
业内人士介绍,与此前浮动费率产品相比,本次收费模式更加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产品业绩的考核始终与业绩比较基准挂钩,对于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改革后的费率体系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不过,回顾以往的浮动费率产品,一位公募人士坦承,“实际上回溯过去推出的浮动管理费产品,同时横向对比同批成立的固定费率产品,并没有显著的业绩优势。”
另一位基金业人士介绍,“参考2023年8月获批的那一批的浮动费率产品,当时是浮费试点,有三种浮动模式,它们成立以来收益分化比较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2023年8月获批的20只浮动费率产品,与业绩挂钩的产品成立以来收益在4%~29%之间;与规模挂钩的产品成立以来收益在7%~42%;与持有期挂钩的产品成立以来收益在-7%~46%之间。可见浮动费率产品的业绩差异很大。
同时,业内人士介绍,浮动费率产品主要是在银行渠道端代销,如果一个银行渠道有多只发行,档期的安排和销售资源影响也比较大。
“以往的浮动费率产品卖得一般,浮动费率产品并不算特别受欢迎,当时渠道不太接受,觉得有持有期,还要提业绩报酬,很难和投资人推介。”一位基金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北京公募人士表示,以往的浮动费率产品自新发以来大部分出现规模萎缩,说明客户尚未形成投资浮动费率产品的习惯。
接受采访的多位基金业人士都认为,推行浮动管理费率难点主要在于投资者教育。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坦承,“推广浮动费率产品的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投资人对于收益目标心里没有底。”
一位上海公募人士介绍,“难点之一是这一批浮动费率产品的设计有一定复杂度,根据每个基金份额的持有收益计算管理费率,设置持有时间门槛,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难度较高。同时,销售渠道也担心售前和售后的解释成本。难点之二是主动权益基金目前没有太大的号召力。”
一位北京公募人士指出,“浮动费率产品的产品形态对会计核算要求比较高,而且很多是持有期或者封闭式的,并不是特别主流,目前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
一位华南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对基金公司来说,推行浮动费率难度比较大,难度体现在两方面:
一个是在发售时点的选择上,基金公司更有动力选择在市场低点时逆势布局,从而期待未来能获得更多的管理费收入,但市场冰点产品销售难度很大,或许保成立都是比较严苛的目标。
另一个是在客户的接受度上,浮动管理费率模式总体上分为三类,和规模挂钩、和持有时间挂钩以及和持有收益挂钩;在持有收益方面,有与持有收益绝对值相挂钩的,也有与业绩比较基准相挂钩的,这些复杂的产品设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有着更高的理解成本。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浮动费率属于新的产品,需要给客户做好投教,了解清楚规则,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让客户接受浮动费率产品。从以往的推广的难度来看,主要还是要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跟投资者讲清楚浮动费率设计更有利于投资者。
“从以往的推出情况来看,普遍还是比较受投资者欢迎的,当然销量多少,还是要看市场行情、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以及基金公司的销售能力等。”杨德龙说。
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表示,浮动费率产品的推行难度显著高于传统基金,涉及到产品设计、运营成本和市场接受度。在产品设计方面,浮动费率需要与业绩、规模或持有期等挂钩,需要设计合理的算法模型。在运营方面,传统基金费率计算系统为固定模式,浮动费率需要升级TA、估值、风控等系统,涉及IT投入,运营成本提升。而浮动费率结构较为复杂,普通投资者可能难以理解,接受度有限。
“浮动费率基金未来发展可能呈现差异化的特点。从产品设计来看,面向零售客户的普惠产品浮动费率设计应当更加简化,便于投资者理解。面向机构客户的定制产品浮动费率设计需要更加个性化。”托合江建议。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浮动费率基金推广有不小的难度,但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浮动费率改革将会为行业带来新气象。
一家大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此前浮动管理费仅是产品试点,对市场参与各方的影响实际上都不大,但未来如果新发产品六成以上都是浮动管理费,且不排除老产品收费模式未来修改,这些改革措施将倒逼基金管理人更加重视产品发行时点的选择,践行逆向销售的要求;同时基金管理人也会更加重视产品的业绩表现,体现主动管理创造超额收益的优势。”
杨德龙也指出,“未来将会出现很多浮动费率产品,它们让投资者利益和基金利益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基金长期的回报。”
杨德龙认为,预计浮动费率的推行可能会改变行业的格局,比如,基金经理会更注重做业绩,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规模;更看重长期的业绩表现,而不是短期的业绩,这样才能够在浮动费率之下获得较高的收入。
上一篇:卡塔尔与美国签署多项合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