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姚政宇 付奇
“当前省内航空航天产业链仍面临部分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上下游协同效率低、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困难等问题。”日前在靖江举办的“江苏省航空航天集群创新合作对接”专场活动现场,行业内专家直击我省航空航天发展的堵点,并共同商讨江苏航空航天产业向“新高度”发展的路径。
细看我省航空航天领域,各地各有“绝活”:在南京,北斗配套产业、卫星组件、载荷结构加工、传感器等是其强项;在无锡,液体火箭发动机、低温贮箱是其“拿手活”;在泰州,航空航天的机载系统、电子元器件等是其“主打产品”……
从整体上看,全省已集聚航空航天企业700余家,2024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形成沿江集聚发展的区域布局,拥有从航空航天新材料、关键部件到发动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再到通用整机、星箭制造以及精密制造、运营服务装备等各个环节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
“江苏航空航天领域规模大、产业链齐全,这是江苏最大的优势,它就像一个人有了健硕的‘四肢’。然而,江苏在做好产业配套的基础上,更要有自己的‘大脑’,真正做到引领行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直言,加强顶层设计能力,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迈进,江苏需要在总体设计和航天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力,实现“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了,才能够自己做主决定发展什么产业、布局什么产业,以上游来指导下游,提升协同的效率。如果上游设计的一些方案实现突破,可能会带来一大片产业的整体提升。”宋征宇说。
当然,航空航天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任何单独一省都难做到整个产业链“闭环”,需要全国大力协同,并明确自身定位。
会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发布一则好消息——其研发的“超高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短程自动铺放关键技术与装备”有了重大进展,该项工艺装备能够实现大尺寸叶片的自动化制造,推动叶片实现极致轻量化。宋征宇认为,这样的自主创新应该越多越好。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二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围绕燃气轮机、低空飞行服务、高温合金等方向,省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4个。今年3月,《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年版)》印发,支持建设以企业法人组建、以“公司+联盟”运行的新型创新载体,支持先进研发设备及配套软件升级,提升研发能力。同时,加强产业体系协同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实施协同,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技术产品。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靖江目前正围绕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定位,重点聚焦航空航天零部件、发动机、新材料、航电系统、无人机导航、遥感等,积极争取央企国企、高企优企的在建布局、吸引关联企业,“我们全力以赴,聚力航空发电产业发展生态。”
上一篇:早餐会畅通政企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