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高度重视人才保障工作,以此为基石,全力护航低空经济稳健前行。它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平台,吸引众多专业人才汇聚于此,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提供优厚的人才政策,如住房补贴、科研资金等,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能全身心投入到低空经济的创新与实践中。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土低空经济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在高新区,人才与低空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区域的蓬勃发展,为低空经济的未来筑牢了坚实的保障。
自2023年起,举办“榕创汇”系列比赛与活动23场,共吸引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名青年人才前来参赛;与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主动对接,建立与北航、西工大等98所航空航天类高校联系……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聚焦低空产业的人才保障工作,内外兼修,精准施策,通过引才、育才、留才,搭建多元的交流、融资、合作平台,实现了“人才链”服务“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不仅激活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还收获了年轻创客们的一致好评,走出了一条独属福州高新区的“低空产业人才发展路径”。
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低空经济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任福州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贾博群在为到访考察的宾客作介绍 王礼林/摄
苦修内功:搭建工作专班,壮大产业奋进的力量
“产业要发展,人才要先行。”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翔表示,对此,管委会上下早已达成共识,“建好人才链,也是省里提倡县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四链融合’的题中之义。”
而打造人才链的第一步,需要先锻造出过硬的“内链”。谋定而后动。在2023年福州高新区正式把发展低空产业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后,挥出的系列“组合拳”首拳,正是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时间,由区党工委一把手亲自挂帅,率先成立低空经济领导小组,区党政办、党群部、经发局、商务局等10多个业务相关部门加入领导小组,为低空经济产业保驾护航。
“有了领导小组,既能保证省市政策贯彻执行不跑偏,也能提高沟通效率,给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林翔表示,“企业家创业不易,看到我们专人专事对待,他们自然就会全力以赴。”
这还不够。为了壮大领导小组队伍,福州高新区除了内部选用、外部招聘等常规方式,还请求市委组织部通过“榕博汇”帮助引进专业人才,其中就包括贾博群、杨习斌、林凯毅。
贾博群是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低空经济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任福州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负责低空经济招商、产业落地以及各种活动的执行。杨习斌和林凯毅,都是领导小组的骨干。
团队在贾博群带领下,快速学习、快速上手、快速融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全省首个无人机(系统)孵化器、全省首个无人机小镇先后在福州高新区揭牌……
不仅是贾博群、杨习斌、林凯毅,目前还有许多党员干部服从组织安排,正陆续投入到高新区低空产业发展中。
勤练外功:以赛扩声聚才,夯实产业人才基础
一条靠谱的“人才链”光有“内链”还不够,“外链”也得给力,哪边“掉链子”都不行。
“比赛是最快打出声量的有效手段,是最快聚集人才的最好载体。”对于打造“外链”,林翔早已心中有数,他通过办赛完成了低空产业外部人才的“原始积累”。
作为小试牛刀的首场赛事——“榕创汇”无人机续航挑战赛,于2023年7月正式开赛。“这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共58支队伍参赛。进入决赛的冠军队伍在纯电情况下可飞行两个多小时,远超目前市场上无人机的续航水平。”作为“榕创汇”竞赛专委会秘书长的贾博群,回忆起来依旧兴奋不已。
专业的赛题设置、丰厚的赛事奖金、一流的赛事保障……伴随着一场场无人机竞赛的举办,福州高新区的行业影响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吸引着无数全球优秀人才的目光,其中就包括谷洋杰。
谷洋杰今年31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在国内科创圈已属“资深”:2015年与美国硅谷GLOANDING团队共同孵化DOUBLEOWL项目和SerCle项目并获得千万美元风投;2019年,创办上海零亦公司获经纬创投千万融资……现在他有了新身份——福州高新区“榕创汇”无人机小镇技术总监。
“高新区营商环境没得说,团队年轻,思想开放,领导给了我们充分干事创业的空间。”谷洋杰说。因为充分信任和放权,他也不负所托,火力全开,这不,2025年春节一开假,他就马不停蹄地飞往印尼协商共建无人机小镇的事宜,“如你所见,在福州高新区只要你想做事,尽管做,区里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
“90%以上的低空产业从业者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事实证明举办比赛的策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林翔表示,“未来还要继续多办赛事,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人才落地福州。”
完善配套:跟进服务政策,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
举办赛事只是吸引人才第一步,怎么让人才留下来、项目干起来、产品走出去才是关键。
对此,贾博群表示,区里非常重视科学地打造“人才链”,“我们希望通过优惠的政策、暖心的服务来留住人才,入驻我们的孵化器,最终实现项目落地、成果转化,进而形成产业链,真正发挥赛事的效应。”
首先,持续政策支持。区里构建了福州高新区人才政策“1+1+N”体系,从人才公寓、创业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产业人才全方位支持。以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住房为例,福州向各层级人才提供租、售、补、贴多元化住房保障,截至2024年,福州高新区人才公寓已出租800余套,惠及3000多人次。
其次,打造各类载体空间。这就不得不提两个地方:位于高新区南屿镇的“榕创汇”无人机小镇,小镇于2024年9月正式启用,占地13.7万平方米,这是全省首个集企业培育、飞手培训、科技研学、场景打造、赛事承接、服务出海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空经济小镇,涵盖办公、研发、专业飞行跑道等几乎所有产业所需硬件设施。另一个是福州无人机(系统)孵化器,一期6层1万平方米,配套有创业指导、市场营销、法务财务、基金风投、知识产权等六大共享空间,实现了“一栋楼、一体化”办公。
再次,提供各类人才服务、金融支持。“我们解决了人才从衣食住行,到培训、融资、生产,甚至是科研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的硬件需求。”林翔自信地说道,“同时,我们还积极地同福州大学城管委会达成战略合作,目前我们已初步拥有了无人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实力。”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如《福州市加快推动低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等产业扶持政策在制定中;越来越多如“榕创汇”无人机小镇等载体空间在建设中;越来越多如“科创领航两岸共好”等人才活动在举办中……
“如果把一条产业链比作一台高空作业的无人机,那么‘人才链’就一定是那个把控各种决定成败细节的飞手。”林翔表示,“下一步还将多措并举,夯紧铸牢‘人才链’,做深做实‘以赛聚才、以情留才、以才促产’的工作方针,我们有信心将福州高新区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无人机创新高地。”(王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