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羽
编辑:袁子
诞生27年后,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在驶入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正式落地,有关费率变革、收益导向、薪酬管理、重塑考核等一系列政策端变化即将扑面而至。
无论对浮动管理费模式的大力推行,还是通过6项要点,多达8处来强调对投资者盈利的考核赋权,《行动方案》旨在化解行业一直存在的“基金赚钱、基民亏钱”难题。
对持有人“赚钱效应”的高度重视,可能会给公募行业逻辑带来了一项最根本颠覆,那就是行业的管理重心将
从资产端向负债端延伸
过去行业重点无疑在资产端,即围绕受托资产构建持仓组合,来实现投资收益,以此吸引资管规模做大,进而赚取更多管理费收入。
这种情况下,管理人仅需对受托资产的投资业绩与稳健运营负责。
如今对投资者盈利的看那种,则对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负债端管理要求。
毕竟开放式基金占比超9成的状态下,持有人在负债端的申赎行为所滋生的盈亏问题,绝非纯粹的资产端管理所能掌控。
这决定了,公募行业须从纯粹的“资产管理”走出,向“引导持有人行为”这一目标拓展。
这既是监管者对公募基金运作模式隐含代理困境的集中修正,也是3年多来行业信任不断饱受大量持有人巨亏和客诉冲击的使然。
但这同样是一项巨大挑战。
一是通过资产端安排,反向优化负债端的管理。
通过更丰富的多资产策略来降低产品波动,提升业绩的夏普比,可能会成为公募机构能够在资产端“有所作为”的空间,毕竟桥水基金通过压制波动率在全球资管行业的封神之举已经珠玉在前。
不难预料,FOF、固收+等致力于平滑收益曲线的产品,可能会受到更多重视。
但与此同时,供给侧的趋于拥挤化、投资行为的一致化,可能也会给市场带来更多变数。
二是在基金直销或投顾业务上做出更多发力。
作为鲜有分支机构的轻资产行业,公募行业缺乏直接下场管理负债端的充沛资源,规模化直销一直不温不火。
而由管理人从事的基金投顾业务,客观上面临自有产品和友商产品的利益冲突问题。
同样逻辑的FOF业务,都曾出现因帮助自家产品纾解赎回流动性而发生的代偿嫌疑,投顾就更难保证不会掉入瓜田李下的独立性陷阱。
三是重塑代销方的负债端管理惯性。
当下公募负债端管理的基本盘,正是渠道机构在财富管理销售侧的职能。
商业银行、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渠道机构凭借强大的话语权,常年在公募基金代销关系上占据主动地位。
只看规模、不顾盈亏的传统模式中,它们不仅是资管链条上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也是一些早年通过流量光环缔造爆款基金后来却酿下持有人巨亏的共谋方。
每当要保证顺利发新和稳住规模时,相对弱势的公募机构不得不在许多动作决策上向优势渠道方频频让步。
《行动方案》中,渠道机构同样成为革新对象。
出台《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会进一步压缩渠道机构享有的认申购费与销售服务费,
在新的评价机制上,将围绕首发产品、权益基金考核保有规模占比,遏制渠道人员引导客户“赎旧买新”等利益冲突现象;
同时,将投资者盈亏、持有期限、定投规模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进一步防范渠道机构在展业中的短视行径。
以上这些或许远远不够。
基于管理费分成大头的尾随佣金,仍然会成为渠道机构追逐规模的潜在动机;
过去习惯了在新基营销上躺赚的营业网点与理财经理,恐怕很难充分调动积极性来拥抱这次行业变局。
对试图有所改变的机构来说,还因自身乙方地位而还对渠道机构不假思索的全盘迎合,可能得更慎重的掂量一下了。
在摒弃流量主义,追求持有人利益优先这件长期且艰难的事上,需要公募机构与渠道在目标一致性上达成初步共识。
除了恪守资管本源,管理人未来还需要更有效识别那些善待自身客户的优质渠道,并不断锻造足以与之合作的能力。
与其分析哪家渠道的短期客流更大,不如关注下谁的客户忠诚度更高、久期更长。
正如巴菲特所言:选对同行者,比努力重要百倍。
反映到资管行业上,公募行业需要在负债端管理上选择理念一致的持有人与渠道方,并且相信长期做好投后沟通、预期管理与持有陪伴的价值。
当然,这有赖于业态在负债端利益分配方式上实现更大的进化。
渠道投顾化或许提供了这种机会,《行动方案》就预告了两项规则来促进基金投顾发展。
那些更早认清形势,坚持向投顾角色靠拢的渠道,或许会获得一定领先优势。
同样须正视的是,重盈利、轻规模的考核方向可能会让行业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速。
足具规模基础的头部选手,显然拥有更多筹码来进行浮动计费、投顾等探索;反观中小机构则进一步失去了短时间内依靠规模起量进而弯道超车的机会。
毕竟培养一段3年以上的长期业绩,不仅需要管理人怀有更多定力与耐心,起码还要保证有条件存活至那个时刻。
无论如何,此番改革终将对公募基金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并伴随行业迈入即将年满30的而立之年。
这既是行业长期磨合的结果,也将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转自:资管风铃)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