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马上夏天了,要是咱社区食堂能推出低脂低卡的套餐就好了。”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启工街道社区食堂举办,启华社区居民滕先生的建议开启了讨论的话题。话音刚落,沈阳市人大代表、社区食堂负责人白岩立刻回应:“安排!下午就召集营养师团队设计食谱,争取三天内上线‘减脂餐’!”这场“居民点单、代表接单”的即时互动,成为启工街道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居民活动的鲜活缩影。
创新平台
社区食堂升级“代表驿站”
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启工街道人大代表工委以社区食堂为载体,创新打造“代表驿站”,组织人大代表与居民面对面议事,通过“实地问诊+圆桌会诊+现场开方”模式,把议事会开到社区食堂一线,推动代表亮身份、居民提意见,为共建美好家园集众智、聚合力。这一举措将原本服务居民日常就餐的社区食堂,升级为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群众的“民意枢纽”,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更贴民心。代表们现场收集社区食堂餐食优化、养老服务优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民生建议27条。
启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吕妍表示:“把代表驿站建在群众家门口,既破解了代表履职‘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让民意表达有了更温暖的载体。”铁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景森说,街道还将进一步拓展“代表驿站”功能,结合“民情恳谈会”“民生微实事”等项目,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小驿站”凝聚“大合力”,真正让民主协商成为社区治理的“助推器”。
协商破题
民生诉求“即收即办”
启工街道人大工委以“实地问诊+圆桌会诊+现场开方”为抓手,推动民生问题从发现到解决全链条闭环。
在实地问诊环节,代表深入一线调研,紧盯关键领域;圆桌会诊则聚焦多元协商,商户代表李女士提出“盘活辖区经济”建议,策划“肇工北街市集”,整合30余家商户资源,打造便民消费圈,带动社区消费;居民李大爷提出“平安志愿者奖励机制优化”建议,通过设立“红榜”表彰先进人物,完善积分兑换制度,激发群众志愿服务热情;物业代表还呼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设社区文体活动室,组织书画展、邻里节等活动。
针对居民诉求,实行“代表领办+部门联办”,人大代表当天认领任务,并通过“回头看”确保质量,群众满意度达100%。活动中特别设置“心愿卡”环节,由代表现场认领、限时办结。从“心愿卡”到“整改单”,实现“问题不过夜、服务零距离”,让民主协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长效赋能
绘就基层治理“幸福圈”
为持续深化“代表驿站”建设成效,启工街道正在构建“1+N”代表履职体系:“1”即一个核心驿站平台,“N”指多个延伸服务场景。这一创新模式从最初的社区食堂延伸到小区广场、物业办公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多个居民活动场所,形成“驿站+”的立体化履职网络。
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副主任马云龙认为:“启工街道的‘代表驿站’模式,让代表履职从‘定期坐班’转向‘日常互动’,从‘单向听取’转向‘双向协商’,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未来,可结合数字化手段,开发‘云驿站’小程序,实现民意大数据分析,让代表履职更精准、更高效。”
启工街道社区食堂“代表驿站”的成功实践,为基层民主协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让“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未来,启工街道将继续深化“代表驿站”建设,共同绘就基层治理的“幸福圈”,让民意沟通更畅通、民生服务更暖心。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 通讯员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