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流泽万物 碧波绕甬城——“让城市更美丽”系列报道之六
图为宁波月湖公园及城市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本报记者 夏 凡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从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向南驱车约20公里,便来到鄞州区东钱湖镇。宁波的“绿色之心”——东钱湖便在这里。昔日,南宋政治家史浩用“晓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描绘东钱湖美景;如今,东钱湖依旧水清岸绿,成为甬城宁波璀璨动人的“眼眸”。
旖旎的湖光山色,是宁波的生动韵脚。近年来,宁波高质量推进美丽宁波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奋力谱写大美宁波新篇章,走出了一条逐“绿”之路。
提升固体废物治理水平
“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我们积极调整工艺流程,全年50多万吨钢渣经过热泼渣、裂解、开采、筛分等多道工序,变身为粒子钢、水洗提纯渣钢、精矿粉等产品。尾渣则通过钢渣微粉生产线提升附加值,实现了100%钢渣循环利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主任工程师李广军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该公司近年来全面推进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宁波全力打造“无废城市”的一个缩影。
宁波地处我国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是著名港口城市和制造创新中心城市,大港口、大工业、大石化、大物流等工业城市特征突出。近年来,宁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全方位提升固体废物现代化治理水平,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断探索和创新“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宁波市制定《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并发布区县级“无废指数”,引导区(县、市)精准发力,补齐建设短板。
在完善数字化监管体系方面,宁波以浙江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要求为出发点,搭建“1+9+N”“无废城市”集成应用框架体系,实现“无废城市”相关行业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从而提高“无废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监管执法水平。
截至目前,宁波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21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集成场景应用,逐步强化固废智慧监管。比如,我们将开展非正规固废堆放点遥感监测工作,完善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实现固体废物长效监管。”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和固体废物化学品处处长唐文彪说。
多措并举改善水环境
曾经,在濒临东海的奉化区莼湖街道栖凤村,海洋垃圾问题一直困扰着渔民。为了提升海洋生态治理水平,当地建设了浙江省首个村级碳积分“海洋伙伴”环保舱,打造海洋生态共建、共育、共治、共赢新局面。
外形看起来像小房子的“海洋伙伴”环保舱,内部其实蕴藏了许多“黑科技”。环保舱工作人员刘雅兰介绍,环保舱配置海洋垃圾处理中台,兼具垃圾分拣和废油处理功能。利用“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环保舱可以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废油水经过油污处理系统的自动化处理后,会分解成标准废水和油污。环保舱还会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垃圾运送到企业进行循环再生。
近年来,奉化区不断创新完善“海洋伙伴”环保舱模式,助力水环境生态保护。自2023年试运行以来,环保舱合计回收海洋废弃物1400余吨。
多措并举聚合力,不断改善水环境。2022年6月,宁波制定出台《宁波市“甬有碧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由市发展改革委和治水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自然规划、生态环境、住建、水利、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实施生态引调水、截污纳管、清洁排放、水质监测考核、数智治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涉水领域综合执法、水务投融资改革等八大专项行动。
在此基础上,宁波在浙江省率先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每年超18亿元的治水奖惩资金池,对覆盖全市94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166条“三江”(甬江、奉化江、余姚江)一级支流进行水质和排水管理,并实施断面水质和流域水质双约束指标,倒逼全市治水工作“争先进位”。
2024年,宁波市全域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和改善,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搭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作为兼具山水林田岛、江河湖海湾等生态要素的滨海城市,宁波独特完整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宁波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和实践,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让万千生灵与青山绿水“共舞”。
为客观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宁波市立足现有各级各类观测站点,结合前期已挂牌的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中心、宁波(鄞州)城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宁波市杭州湾湿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宁波(象山)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及30多个野外观测场,建成“1+4+X”的市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网络。
北仑海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宁波首个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点,不仅开展监测评估、技术研究等工作,还提供科普和研学活动。观测地附近还布局有宁波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旨在挖掘北仑区梅山湾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公众研学活动提供体验场地。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处负责人洪建兵说,宁波秉持智慧、全域、可持续理念,全力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高端智库平台建设等工作。当地建成了“监测—保护—预警—科研—体验”一体化模式,针对有条件的监测站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地+体验地”共筹共建,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价值转换融合互利。(夏凡)
原标题:清流泽万物 碧波绕甬城——“让城市更美丽”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