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益救援队秘书长杨传奇:
杨传奇(左一)在缅甸地震救援现场营地部署任务。受访者供图杨传奇,深圳公益救援队秘书长,全职公益人。2010年,他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推动队伍从志愿者组织向专业化发展。尼泊尔地震、老挝洪灾、郑州水灾、土耳其地震等各类救援现场,都有他和深圳公益救援队的身影。在缅甸地震中,杨传奇带领团队迅速响应,成为首批抵达灾区的中国社会应急力量之一。
和救援现场影像资料中经常出现的在废墟、洪水等险地中搜寻、破拆、转移受困者的救援人员不同,杨传奇在灾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救援队营地和指挥部办公区度过。他负责搜集灾区信息、对接资源、协调救援队伍,在信息与沟通上争分夺秒。
2025年4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深圳公益救援队办公室见到杨传奇时,他仍在处理工作。“擅长沟通和协调工作的我,专心做‘幕后’,更能让整个队伍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他说。
读书时便投身社会工作
杨传奇的社会工作之路始于大学时期。2005年,他从黑龙江考入青海的一所高校,选择了当时鲜有人知的社会工作专业。“那时候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大家对它没什么概念。”他说,“我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听说它是个朝阳专业,另一方面也想去西部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2008年的汶川地震促使杨传奇和许多同学毕业后选择投身社会工作。“当时是大三,班里四川籍的同学都回去参与灾后重建,我们也一起帮忙,在实践中看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
2009年毕业后,杨传奇先后在西宁、河北参与了几个在农村的公益项目,并在2010年前往当时社会工作发展最好的深圳,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此期间,杨传奇作为社工被所任职的社工机构派驻到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支持救援队的建设。
当时救援队已经积累了上百名志愿者,杨传奇回忆,随着队伍规模的扩大和任务复杂度的提升,他逐渐从团队建设和后勤,转为承担一些管理工作。
2014年,深圳公益救援队独立登记注册后,杨传奇从社工机构转入救援队组建专职团队。“我既在专职团队任职也做志愿者。”杨传奇说,为此,他也学习救援所需的大部分技能,并取得了教官资格。
做好救援的支持者
多年来,杨传奇参与多次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行动,包括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老挝洪灾、伊朗地震、印尼地震海啸、河南郑州水灾、土耳其地震等。
“大部分志愿队员到了灾区,更希望能直接参与搜救任务。”而杨传奇则主要承担指挥和协调工作。“虽然我的救援技能没有直接用到,但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根据任务需求判断派哪些人员和装备到场,才能更好地建设和管理队伍。”他说。
在国际救援中,快速适应当地环境、协调各方资源尤为重要。压力最大的一次是2023年的土耳其地震。“这是深圳公益救援队成立以来去得最远的一次救援任务。”杨传奇说。作为先遣队成员,他从香港出发,两次转机,耗时近24小时才抵达灾区。“到了以后,营地还没扎完,就先去作业点搜救作业。等大部队到了,又继续帮他们做任务规划,接近两天没睡觉,感觉倒下去就起不来了。”
在2025年前不久完成的缅甸地震救援中,杨传奇作为领队,带领23名队员于北京时间3月30日上午9点30分抵达震区。11点开始作业,下午3点即发现一处生命迹象,并于次日凌晨成功救出一名孕妇。“这次行动的成功得益于前期充分的信息研判和高效分工。我们在抵达前就明确了目标区域,避免浪费时间。”他说。
在缅甸灾区,杨传奇的主要工作是在营区进行指挥和统筹保障。当地中午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和团队每天为队员提供充足的补液盐、冰镇椰汁等补给,确保大家身体状态良好,避免中暑。对于队员在救援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也及时开展疏导。“我们是一个团队,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支援,保持队伍的战斗力。”他说。
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社会工作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2016年、2021年,杨传奇曾两次离队,分别去旅行和去基金会工作。“这既有个人的原因,需要从忙碌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休息,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遇到了瓶颈,需要换一个地方冷静一下,学习,换一些思路。”杨传奇说。
2025年,杨传奇39岁。从事社会工作20年后,他仍认可这份工作的价值。杨传奇认为,做公益“不可怕”,这份工作“不能让人大富大贵”,但仍可以给人基本的物质保障。“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队伍一直有一个口号是,我们不仅是来做好事的,更要把事情做好。”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再作出职业选择。如果你真的热爱公益,那就坚持下去,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杨传奇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