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记者陈全】近日,阿根廷媒体Canal 26新闻网发布了一篇报道,介绍了北京市中小学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将开设人工智能(AI)通识课程的消息。报道指出,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认为,从幼年时期就学习AI知识,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并缩小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学科职业的技能差距。当其他国家仍在讨论如何以及何时将AI内容纳入其课程计划时,中国正坚定地推进其教育体系的变革。
事实上,将AI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需要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AI等教育资源,让AI教育更加有趣有效,点亮更多科学梦想。
核桃编程携手清华计算机系 聚焦AI时代核心能力培养
近年来,校企合作导入产业新技术、高校揭榜挂帅破解行业难题……在各行各业能化发展的浪潮中,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力量。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最一线的数据和场景,高校则能够帮助企业同步前沿技术理论,校企合作将助推我国各大产业的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机构,清华大学通过“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已形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转化能力。此外,清华大学也积极参与到以实践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中来。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协助的全过程中,将人才培养深度嵌入科研成果研发、应用和传播的全链条,塑造以实践创新能力为突出特色的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同时为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后备军”,做以破解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面向实践的真学问,确保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带来经济社会效应。
今年年初,青少年编程教育的领先企业核桃编程携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下简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展开项目合作。在1月的合作签约仪式上,双方表示将围绕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技特长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三个核心聚焦方向,开展一系列体系建设工作,推动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全面升级。
为了深入贯彻《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双方将围绕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优化展开深入的研发合作。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将对核桃编程的课程规划、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案等教学设计进行指导。
此外,双方将共同开展Python、C++等编程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与优化,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编程教育的质量与实用性,为核桃编程学员提供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编程课程,帮助他们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编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环境,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社会等持续加强协同、发挥合力。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知识和考试成绩,转向更加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避免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以多样化为导向的教学;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专业引领。
对此,核桃编程合伙人兼CMO齐峰认为,AI时代的科学教育更需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他进一步解释到,上述核心素养应该包括AI无法代替的创造性思维、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执行步骤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持续更新知识体系的适应性学习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都需要真正做到结合实践的“做中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曾撰文指出,我国要培养适应AI快速发展的人才,既不能按传统知识教育思路,只是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一门课程,也不能把“AI+”教育,变为“AI+”应试教育,而是需要去除应试化、功利化思维。简单说,开展AI教育,需要以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为最终目的。
以核桃编程为例,核桃编程的教学过程高度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编程与硬件设备的联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编程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贴近未来AI时代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方也表现除了对青少年编程教育行业未来前景的看好。核桃编程在产品研发、教学模式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同样得到高度认可。据悉,成立至今,核桃编程已完成5轮融资,累计金额超3亿美元,投资者包括KKR、高瓴资本、源码资本等顶级知名机构。
对于AI时代的核心素养,Canal 26新闻网同样给出了评论:中国政府对AI教育的重视,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一个先例,因为它重新定义了在21世纪具备基本文化素养的含义。对中国学生来说,理解AI的基础知识将与具备阅读、写作或基本数学运算能力一样至关重要。
高校扩招瞄准前沿新兴领域 落子AI产业“必争之地”
回望2024年10月,多则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新闻引起全球热议。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因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而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位获奖者辛顿更是有“AI教父”之称;此外,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中,也有两位是AI领域的科学家及企业家。将物理和化学两个奖项均授予不是传统对应学科的专家,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实属少见,不由得引起了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半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回味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2023年开启的AI大模型热潮、再到DeepSeek的惊艳亮相,这份争议和“反差”已然显得不再尖锐。如今的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承认,AI正在彻底改变科学、工程和日常生活。去年诺贝尔奖的选择,则直接指向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更好地拥抱及利用AI技术?
如果说上述诺奖的颁发,印证了其对人类新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及时“适配”,也是诺奖为真正跟上时代所作出的努力和改变。那么,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竞争赛道之中,我国也敏锐地捕捉到了AI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正在以“先手”和“妙手”落子这一未来科学的必争之地。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认真落实优质本科扩容工作。
记者注意到,2025年3月以来,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及云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本科扩招计划。新增的计划均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其中,“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均是各大院校扩招计划中的热词。
清华大学更是宣布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新增本科生将进入新书院学习。新书院将以培养具备AI思维、胜任AI技术、具有AI与不同学科深度交叉知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最AI的方式培养具备深厚AI素养、最具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对此,齐峰表示:“应用导向应成为当前AI教育的核心‘指挥棒’。对于高校来说,在规划AI相关新专业时,要避免过度聚焦理论而忽视实践。”他建议,高校可以增设“AI+行业场景”课程模块(如医疗AI、教育AI),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理解技术、落地逻辑。同时,高校可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引入真实项目案例,以此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人才。
回应复合型实操型人才需求 编程教育步入综合运用新阶段
《纲要》同时指出,要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在需要久久为功的科学教育这项长期工作中,青少年群体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作为科学教育中规模最大且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编程教育将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稳健前行。政府对科学教育的持续支持,尤其是对AI教育和编程赛道的重视,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到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革新带来的变化,青少年编程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掌握编程和计算思维技能,紧密契合这一趋势。
齐峰始终认为,AI不会取代传统学科,而是能为其拓展边界。在诺贝尔奖印证的学科壁垒消融的背景下,传统学科需要学会主动拥抱AI,拥抱“AI+人文”“AI+工科”等交叉学科,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实操型人才。
这一思考也反映在核桃编程近年来的产品及服务内容的调整之中,齐峰指出,当前的青少年编程教育方向已从“代码至上”转变为“解决问题”,就像他对高校开设AI相关专业提出的建议,单纯编写代码不是培养目的,应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才是编程的意义所在,青少年也需要对此形成明确的认知。也正如高等教育和科研中的学科交叉趋势,青少年编程亦已从“单学科”步入“综合运用”阶段,只有有机结合各领域的实践应用知识,才能培养出以编程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在当今AI时代之中,单纯把其视为工具将大大限制思维的发展,编程也随之走上了更高的台阶。核桃编程相信,“工具学习”终将被“素养培养”所取代,编写代码的技术能力背后,强调计算思维、携手合作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才是打开未来时代的真正“钥匙”。
新质生产力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曾指出,怎样跟上时代变化,怎么更好地关注时代主要问题并反映科学界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是诺贝尔奖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怎样为科学界乃至全社会提供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则是摆在教育界面前常问常新的实践命题。
齐峰坚信,结合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核桃编程在青少年编程教育中的丰富经验,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刻的学习内容,共同提升青少年编程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使其更加贴近行业发展需求,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一定将从中脱颖而出。
原标题:科学教育如何与时俱进?核桃编程助力打造AI时代核心素养
上一篇:“美国效应”冲击澳加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