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银行业淡化规模情结与速度情结和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理念交织,两者看似存在矛盾之处,但实际并不完全对立。
可以说,两种理念是银行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追求有效增长的一体两面,二者的矛盾仅在无质量发展或绝对停滞的极端情况下成立。
从财务逻辑来看,规模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支撑,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消化刚性的人力和固定资产支出,才能分散资产配置,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此前,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盈利增长与规模扩张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在跑马圈地的年代,拥有高资产规模往往意味着市场话语权的提升和盈利增速的水涨船高。彼时的发展模式催生了全行业根深蒂固的规模导向,商业银行在快速扩张中形成了速度优先的路径依赖,对发展质量重视程度还不够。
当前,在以万亿规模为目标的竞赛中,本质是银行业对生存发展权的重新定义。当经济周期波动与监管环境变化形成叠加效应,单纯的规模扩张犹如双刃剑:放弃规模增长可能导致资源调配能力萎缩,无视质量的盲目扩张则会积累系统性风险。
解局之道或许藏在对“发展”二字的重新诠释中。真正的发展,应当是规模与质量的共生共荣,是速度与效益的动态平衡。对银行而言,首先需要摒弃“一刀切”的增长思维,根据自身禀赋与区域经济特征选择合适的增长节奏。这种量体裁衣的发展策略,本质上是将规模从目的回归为手段,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当低利率、低息差时代全面来临,银行业的竞争范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依靠规模扩张拉动盈利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数字化风控能力和特色化客户服务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随着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和监管环境发生变化,银行需要在规模、质量、效益之间寻得动态平衡,通过区域深耕、科技赋能和资本管理,实现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的转变。
监管部门则需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推动行业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最终实现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万亿规模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资产质量、数字化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在未来的银行业版图上,或许会出现更多形神兼备的万亿规模银行:它们既有匹配区域经济地位的资产规模,又有深耕细分市场的专业能力;既保持必要的扩张速度,又拥有穿越周期的风控韧性。
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终将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中国银行业集体跨越规模门槛后,究竟是为数字虚荣心戴上桂冠,还是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石?答案,就藏在当下每家银行战略选择的细节之中。
本版导读
银行争相冲刺万亿规模
后备军团阵容强大 2025-05-07
科技突破重构定价逻辑 2025-05-07
上一篇:微波射频产业园(西区)建设启动
下一篇:柯城政企联动破解融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