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推动体育赛事与区县发展双向赋能
□唐娅
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既展示了地方文旅特色,亦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涵。近年来,“体育+文旅”模式逐渐升温,精品体育赛事已成为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激发体育深度消费的重要抓手。4月30日,成都世运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大会举行。会议强调,要挖掘用好大熊猫、金沙遗址、都江堰等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生态观光、城市漫步等文旅线路,加强特色主题宣传推介,加强文化交流,全面提升世运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2024年,成都提出打造“三城两都一市”品牌(即乒羽网之城、棋城、艺术体育之城、电竞文化之都、骑行之都和金牌球市),“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目标更加清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选择落户成都,成都以区(市)县为主体的城市区域承办国际赛事开始成为趋势,这也成为成都探索政府引导、区域协同、多元办赛的有效途径。
区(市)县承办体育赛事不仅是单一赛事活动的举办,更是通过经济、文化、社会多方联动,实现城市各区域资源整合与赛事价值倍增,具有极强的综合效应。不同区(市)县承办不同类别的赛事,还能促进在全市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赛事与城市各区域融合共生,体育与经济双向赋能,释放“1+1>2”的多维度效能。区(市)县办赛可探索以下路径,不断促进成都全面释放国际赛事溢出效应,深化区(市)县高质量举办国际赛事的成都实践。
办赛应聚焦产业引育,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放大城市资源吸聚效应。做好体育产业“建圈强链”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和完善细分领域产业扶持政策,动态更新区内重要场馆消费场景投资机会清单,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链优质企业入驻。加快推动口袋体育公园等惠民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挖掘和发挥赛事、展演、文旅等资源优势,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联合知名企业运营,共同创新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切实提升国际体育赛事承载力和承办力。加强与区内重点体育企业联系,积极吸引国内外链主体育企业、体育行业协会总部、大型国际体育组织,以及国际著名体育经纪、体育金融、体育咨询等中介机构落户,加快引导集聚国内外优质体育资源入驻区域。
办赛应加快场景营造,促进产业融合,充分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潜力。实施“体育+旅游”,依托区内知名景点优势,如武侯区可借势武侯祠、锦里片区优势,加强旅游资源的运动场景营造和活动设计,开发体育精品旅游路线,完善体育旅游配套服务,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项目。实施“体育+音乐”,利用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契机,充分发挥“玉林路民谣音乐季”“龙泉演艺经济”“成都城市音乐厅”等资源优势,以“体育+音乐”引流聚势,力争创造更多“现象级”爆点。实施“体育+研学”,各区域要用好全市重点高校的体育资源,开发集运动观光、知识科普、拓展训练、运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研学内容,形成体育研学的浓厚氛围。实施“体育+康养”,可利用四川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等学科优势,开发引进体育康养项目,培育发展集休闲体育、旅游居住、养生医疗和护理于一体的体育康养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体育+数智”,充分借鉴一些地方探索发放数字体育消费券,释放全区体育消费能量的经验做法,把“数据流”转化为“消费量”。充分培育“体育器材智造+场馆数字管理”等定制化“产品+服务”模式,催生体育产业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为群众体育健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办赛应挖掘现有资源,拓宽育才路径,建立赛事人才培养储备长效机制。结合办赛需求,遴选具有赛事组织、赛事执行等专业水平的人才,建立人才库,并保持动态更新,不断完善赛事人才供需保障体系。积极与四川省体育职业学院等体育高校对接,培育体育赛事人才,以人才链支撑赛事产业链;深入推进青少年体教融合,共建省、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发展体育特色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深化校地科研合作,做好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为成都举办世运会和其他国际体育赛事等提供智力支持。
办赛应发展体育文化,强化协同合作,不断凝聚高质量办赛合力。把握办赛机遇擦亮赛事IP,参照杭州亚运会大力使用“00后”青年人才的办赛模式,把区域要承办的体育赛事文化与潮流热情的青年文化和悠久独特的区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彰显区域特质、巴蜀韵味的赛事品牌;充分借鉴全国其他城市优秀经验,如上海建成全国首个“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的经验,打造具有区域特质的“单项体育赛事博物馆”等实体场景,传承赛事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不断提升体育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建立赛事联盟加强区域合作,以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为牵引,加强与成德眉资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合作,通过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促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积极争取省市政策、人才等支持,以高质量办赛深化区(市)县办赛的持续探索,力争把赛事热度和流量转化为更高质效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更高水平办好国际大赛,更高质量促进区域发展,以确保赛事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党校)
下一篇:赵心童夺冠 引发成都“订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