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正在成为一场推动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国家行动。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日前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下称《国家方案》)。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全面加强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管理,实现国家履约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相关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位行业专家近日表示,《国家方案》不仅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为氟化工、家用电器、汽车、制冷空调、塑料加工、消防等多行业勾勒出协同推进臭氧层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新发展路径。
顶层设计敲定目标与路径
我国自1991年加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下称“议定书”)。2021年,我国决定接受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2024年,《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明确,“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生态环境部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国家方案》确定的管控物质包括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含氢溴氟烃、溴氯甲烷、甲基溴、含氢氯氟烃和氢氟碳化物共9类物质。其中,前8类物质是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第9类物质氢氟碳化物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是具有高全球升温潜能值(GWP)的温室气体。
目前,我国已实现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含氢溴氟烃、溴氯甲烷、甲基溴等7类消耗臭氧层物质受控用途生产和使用的全面淘汰,正在逐步削减淘汰含氢氯氟烃和氢氟碳化物。《国家方案》明确:持续禁止已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受控用途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巩固成效,确保可持续履约;含氢氯氟烃受控用途生产量和使用量在2025年分别削减基线值的67.5%和73.2%,2030年均削减基线值的97.5%;氢氟碳化物受控用途生产量和使用量在2029年均削减基线值的10%。
《国家方案》提出,加强源头管控,严格管理管控物质的生产和销售。对管控物质受控用途、豁免受控用途生产单位和销售原料用途管控物质的生产单位实施配额许可管理。对销售单位实施备案管理。
同时,加强维修、回收、再生利用和销毁管理。对含管控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灭火系统的维修单位和管控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单位实施备案管理,明确备案管理范围和数据报送要求。提高制冷维修操作和制冷剂回收、再生利用水平,建立制冷剂再生产品溯源与流向管理制度。
在进出口管理方面,《国家方案》提出,对管控物质进出口实施配额许可管理,规范管控物质进出口审批单签发。除豁免受控用途、原料用途等特殊用途外,不再允许企业进口含氢氯氟烃和国家已明确淘汰的管控物质。利用进出口审批中的贸易确认手段防范潜在非法贸易,提高非法贸易案件查缉能力。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根据议定书及《基加利修正案》有关规定,目前我国需开展含氢氯氟烃和氢氟碳化物的淘汰和削减活动,这两类物质我国的生产量和供应量均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是履行议定书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庄相宁说。
庄相宁介绍,氟化工行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发展为氟化工生产第一大国,可以生产几乎所有氟化工产品,大部分产品的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其中氟碳化学品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70%。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介绍,中国家电行业在全球率先选择了对臭氧层和气候友好的碳氢自然工质丙烷(R290)作为替代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空调器制冷剂二氟甲烷(HFC-32)削减和替代的挑战。
王雷说,目前中国主要家电产品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空调器产品更是达到80%以上。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已累计生产销售超过1000万台R290空调,其中分体式空调近60万台。如今,中国空调器行业在环保低碳的R290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汽车行业是氢氟碳化物使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热管理系统氢氟碳化物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国家方案》规定,汽车行业自2029年7月1日起,禁止新申请公告的M1类车辆空调系统使用GWP值大于150的制冷剂,鼓励在电动汽车热系统领域开展自然工质制冷剂替代技术研发和应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替代技术是推动汽车行业氢氟碳化物削减的关键,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汽车热管理系统多种替代制冷剂技术研究,特别是在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加快自然工质制冷剂研发和应用,推动氢氟碳化物替代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图为一家家用电器回收企业。摄影/章轲“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配合政府部门,组织行业力量,深入研究汽车行业氢氟碳化物削减路径,科学制定汽车行业氢氟碳化物削减路线图,明确不同阶段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陈士华说。
20世纪90年代初,全氯氟烃开始淘汰。制冷空调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确保了企业实施转换后生产的替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据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工商制冷空调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600亿元,已经是全氯氟烃替代行动启动时行业规模的数百倍。目前,我国跃居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设备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贸易国。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会长李江表示,从全球替代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在制冷空调行业的多个细分产品领域目前还没有找到低GWP、高效、安全、经济等理想的解决方案。
“《基加利修正案》中明确提出未来实施氢氟碳化物削减时要关注产品能效提升的协同效应。因此替代技术是制冷空调行业未来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李江说。
在泡沫行业,挑战与机遇也同样存在。《国家方案》规定,自2026年7月1日起,挤出聚苯乙烯泡沫行业和聚氨酯泡沫行业将禁止使用含氢氯氟烃发泡剂。聚氨酯泡沫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替代情况复杂。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孟庆君介绍,目前聚氨酯泡沫行业中大部分子行业使用的戊烷类发泡替代技术价格低、效果好,但对生产环境的安全要求高。使用水发泡替代技术不存在安全生产风险,但产品性能下降、成本有所增加。含氟烯烃发泡剂存在质量稳定期短的问题,大规模推广应用困难。
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晓猛称,消防行业作为氢氟碳化物类灭火剂的重要应用领域,面临新一轮替代减排挑战。“当前合适的替代品缺乏,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支持力度,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寻找出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高效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上述负责人表示,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监管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国家将完善履约管理体系,加快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协同推进绿色替代与能效提升。构建履约成效评估和预警评估体系。完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支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