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乡伴苏家理想村的文创市集里,游客正将手绘的雨花石冰箱贴举向镜头;牛首山佛顶宫前,数字光影在琉璃穹顶流转出祥云图腾;黄龙岘茶山深处,“小小茶农”们体验采青芽、炒春茶、制茶礼,解锁传统技艺与自然奥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五一”假期,南京市江宁区共接待游客209.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亿元。
一条苏花路串起乡村振兴链
每周六上午九点,“苏花线”直通车从南京南站准时出发。这辆载着都市游客的巴士,沿途经过银杏湖、乡伴苏家、龙乡双范、黄龙岘、花塘村等十多个知名乡村旅游景点。这条全长六十里的U型环线,串点连线成片,正在打响“乡约来苏六十里,看遍金陵十二花”山水美丽经济品牌。
随着江宁西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延伸,今年3月,江宁区重点策划打造“苏花路”一线。以多元游、深度游为主,江宁推动“村景”与产业链深度绑定:“苏花路”沿线,龙乡双范、晏湖驿站、茶乡星谷等地乡村民宿产业红红火火;徐家院、观音殿着力发展都市田园农业,传统景区游与农业、工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苏家理想村、菜塘田园大力发展乡村会务团建、亲子乡村体验,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
“五一”期间,“苏花路”上月季、蔷薇、玫瑰等鲜花“争奇斗艳”,“一步一花带来独特惊喜”。为解锁“一步一景一诗篇”的美景,江宁区目前已推出多款主题旅游产品和多条定制春日游线,包括东部佘村至龙尚“小川藏线”、中部杨柳湖至钱家渡“水乡线”、南部云台至桑园“红色线”、西部苏家至花塘“苏花线”等,差异化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实现“路通景连、客聚业兴”。
(图为江宁风光)生态赋绿织就全域旅游“共生网络”
江宁区地处苏锡常腹地,毗邻皖浙沪,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不仅是其文旅消费的重要客源地和新兴客源地,也是其生态价值的见证者。
以“苏花路”沿线的黄龙岘村为例,这里生态资源禀赋优质,但曾经内外交通不便,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周边水库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2012年开始,江宁区聚焦环境问题,深度融合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交通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生态赋能的“绿色革命”。
生态资源如何转为经济价值?依托黄龙岘独特的山水资源,江宁区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链条,培育以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黄龙岘“龙针”“龙毫”两个知名茶叶品牌为核心的黄龙岘生态茶产业体系,实现茶叶品质与生态价值的双重提升。
如今,黄龙岘村累计开设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初步构建了高端精品民宿群,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达75%以上,相关企业年收入超千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提升至11.1万元,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参考案例。
这种生态价值转化在江宁全域推开:牛首山运用生态修复让废弃铁矿变身文化地标,江苏园博园利用工业遗址打造生态公园……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可体验”的全域生态经济新格局。
作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江宁区致力于打造“主客共享,主客共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形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江苏园博园两大景区中心组团,130公里旅游风景廊道东西串连,黄龙岘、石塘人家、佘村等“中国最美乡村”各美其美,旅游产品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域旅游注入了“绿色动能”。
文脉赓续激活文旅融合“灵魂密码”
在江宁,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陈,而是涌动在山水之间的活态基因。
从阳山碑材史前文明走廊到南唐二陵考古遗址公园,从汤山猿人洞数字复原到金陵小城六朝风华再现,江宁构建起时空穿越的文化体验带,让游客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3月20日春分,“春牛首・荟金陵—2025牛首山非遗传承季”启幕礼在牛首山举行。作为江宁区探索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标志性项目,牛首山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互动融合,通过文创产品、数字技术等,让传统工艺重焕生机,吸引年轻群体,为非遗保护开辟创新路径。
聚焦“文化资源”,江宁将散落乡间的传说故事、民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让文化在场景中复活。佘村依托明清建筑群落开发佘村锣鼓等特色文化项目,对村落风貌和格局的整体保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打卡;秣陵观音殿村以艾草文化馆、苎麻工坊等活化传统技艺,吸引游客在麻编手作、本草研学中感受“老手艺”与新潮流的碰撞。
此外,江宁还围绕赏花、音乐、体育、传统节日等,举办了“村BA”三人制篮球比赛、汤山温泉文化旅游节、淳化味稻小镇首届“村跑”、乐活音乐节等节庆赛事活动,让文化基因成为全域旅游的“灵魂密码”。(吴琼)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