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库布齐沙漠北缘,长达420公里的沿黄锁边林草带进入决战期。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5万亩乌大沙蒙宁联防联治项目区现场,一架无人机正悬吊着草料,沿着预设路线飞向目标区域,精准投送。另一边,植树机器人在沙地里忙碌,开沟、植苗、浇水、覆土一气呵成,19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种植任务。
作为我国防沙治沙主战场,内蒙古承担着“三北”工程六期60%的治沙任务。随着防沙治沙的深入推进,面对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增加的新形势,原有的人海战术难以满足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需求,变人海战术为机械上阵已成必然选择。
2024年,内蒙古拿出1.06亿元用于防沙治沙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15个防沙治沙科技创新攻关项目。目前,智能植树机器人、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可降解容器等“黑科技”已经推广应用,内蒙古防沙治沙进入“倍速模式”。
机器人登场,提高种植效率
传统草方格沙障由人工铺设。在连绵的沙丘上,植树工人们头戴防晒帽或裹着丝巾,顶着烈日扎出一个个草方格,种下梭梭或花棒。通常每人每天仅可铺设300平方米左右,不仅劳动强度大、铺设速度慢,而且沙障不均匀、质量不稳定。
植树机器人和多功能立体固沙车的出现,让种植更高效。“两人操控5台机器人,一天能种400亩沙柳!”内蒙古锦泰明公司技术主管张群超在治沙现场向记者展示“句芒301”机器人的“硬核”本领。这台设备集自主导航、视觉识别、无人驾驶于一体,车身可搭载1700株苗木和3吨水,一次性完成松土、落苗、覆土、注水等工序,油耗仅每亩2.1升。
张群超介绍:“机器人每5秒钟种植一株,而且不需要停车。”
不远处,“吞沙巨兽”多功能立体固沙车轰鸣作业,它将麦草植入深约25厘米的沙地中形成稳固的草方格,能够有效防风固沙。这样一台集播种、灌溉于一体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能种下2000株植物,覆盖沙地面积8.5亩,相当于人工治沙效率的50到80倍。2024年,仅这一装备就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2000余亩防沙屏障。
智慧种植,提升成活率
高毛虎是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人,20世纪90年代,他和众乡亲参与建设从库布其沙漠南缘到黄河南岸的穿沙公路。为了给沙漠增绿、防风固沙,他们曾采取酒瓶种树方式——在酒瓶中装上水,插入小树苗,用红泥将瓶口封住,埋入沙中,等待奇迹发生。
“当时,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的艰难程度不亚于养活一个孩子。”高毛虎感慨道。
后来,库布齐沙漠地区探索出微创植树法,也称螺旋钻法——用微动力带动螺旋钻在沙地上打孔,然后插入苗条、夯实沙土。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发明了水汽植树法,即用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汽流在沙地上冲出直径数厘米、深约1米的小洞,将树苗快速插入,挖坑、栽树、回填、浇水,一气呵成。
这两种方式种植1棵树仅需10秒左右,有效提升治沙效率以及植物成活率。
如今,鄂尔多斯市科研人员在治沙过程中探索出可降解容器种植技术,配合机械化植苗,即便三个月不下雨,幼苗也能在沙地中茁壮成长,一次成活率达到80%以上。
鄂尔多斯市“三北”工程推进中心工作人员包龙山说:“与常规造林相比,应用可降解袋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20%到30%,栽植时一次性浇水后可抗旱3个月。”
智慧监测,精准评估治理效果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监测和评估是确保治沙项目成功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精准地评估治理效果,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采用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工作人员的手持电脑上,卫星图像、无人机监测数据和地面实时位置一目了然。
通过这些数据,工作人员能够精准调整治沙策略,优化种植布局,确保每一寸沙地都能得到有效治理。
此外,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由北京林业大学研发的“星陆空”三位一体监测系统全天候运转。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群每日穿梭2000公里航程,配合地下30米深的全自动气象站网络,构建起生态数据库。
这种AI驱动的精准治沙模式,使植被覆盖率从1986年的12%跃升至2023年的58%,创造出“一年种活三代树”的奇迹。
科技赋能,给防沙治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4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4300余万株。2025年,内蒙古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