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马芳 实习生 任艺佳
4天激烈角逐,4场舞蹈盛宴,百部作品亮相……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日前圆满落幕。作为内蒙古舞蹈艺术领域的最高专业赛事,本届大赛以“聚焦时代使命、传承文化根脉、创新艺术表达”为宗旨,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办赛模式,为内蒙古舞蹈艺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增添新光彩。
创新赛制开启艺术新篇
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由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舞蹈家协会承办。日前,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公布的大赛终评结果揭晓。《遍地柳荫》《挡门迎婿》包揽专业乌兰牧骑组(民族民间舞)“创作奖”与“表演奖”一等奖;《奔》获得专业少年组(民族民间舞)“表演奖”一等奖、“创作奖”二等奖;《信号美满》《礼仪之韵》《匠心》《幸福的节拍舞起来》斩获专业院团、院校组(民族民间舞)“创作奖”与“表演奖”一等奖;《暖暖的鄂尔多斯》《杜鹃花开阿尔山》荣获群文组(中老年舞)“创作奖”“表演奖”金奖……这些作品以舞蹈语言诠释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艺术力量。
据了解,本届大赛首次对专业组进行细分,设立“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当代舞”三大独立赛道,标志着内蒙古舞蹈赛事体系迈入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阶段。民族民间舞组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展现北疆文化的富饶多姿;古典舞组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法,重现文化瑰宝;现当代舞组则以先锋姿态探索肢体语言新可能,展现时代活力。
为提升赛事权威性,大赛组委会邀请14位跨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涵盖舞蹈表演、编导、理论及教育等领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钟宁说:“外地评委的加入不仅为本地创作教学和排练注入了新视角,更通过跨地域的经验交流,推动舞蹈事业形成良性互动。这种机制也使赛事管理更加规范化。”
百部佳作舞述家国情怀
本届大赛入围终评的100部作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舞蹈语言诠释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情感与精神共鸣”的艺术图景。
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的《遍地柳荫》以筷子舞动作为基底,聚焦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主题,塑造了回乡创业青年与家乡同命运、共荣辱的时代人物,表达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的决心;古典舞《月下倩影》则以水墨诗意为魂,在舞台上泼洒疏影横斜的写意留白,勾勒出月影翩跹的东方美学画卷;《向阳花》以当代舞的形式表现“红色夫妻”英雄事迹,彰显信仰的伟大力量……表演中,舞者以身体为笔、舞台为卷,勾勒出北疆各族儿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之姿。
谈到作品《遍地柳荫》时,钟宁说:“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筷子舞的韵律之美,又通过打破传统节奏,艺术化地呈现沙漠绿洲的生命力。年轻一代用舞蹈接续父辈的文化记忆来诠释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
河南省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古典舞专委会秘书长副主任韩瑾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内蒙古民族民间舞凭借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高水平的创作表演,脱颖而出并涌现出大量精品。现当代作品和古典舞作品,展现出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创新精神,品质超出预期;中老年舞蹈作品凭借其完整性以及表演者的热情,深深感染了观众;少儿舞蹈也突破了过去较为单一的创作表演状态,更加注重编创的新颖性与时代融合,突显了童真、童趣、童心的特色。”
全民参与弘扬北疆文化
据介绍,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213部作品报名,最终58个专业院团、院校、乌兰牧骑和群文组织的100部作品入围终评,近2000名舞者参与角逐。参赛主体涵盖专业舞者、乌兰牧骑、群众文艺组织及青少年群体,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专业引领”的办赛理念。
据介绍,本次大赛群文少儿组与中老年组的设置,打破了专业赛事的门槛限制,彰显了舞蹈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属性。此外,4场赛事全程通过网络直播,推动北疆文化从舞台走向公共空间,使舞蹈成为连接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桥梁,助力北疆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生根发芽。
内蒙古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说:“专业组致力于推动赛事体系升级,群文组则注重全民参与,让更多人爱上舞蹈、享受舞蹈。内蒙古舞蹈大赛不仅为非专业舞者搭建起展示平台,更推动赛事从‘高原’迈向‘高峰’。”
上一篇:AI赋能引领普法宣传新风尚
下一篇:见证民族交融的 河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