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5月4日文章,原题:非洲商人为何将目光投向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肯尼亚内罗毕的伊斯特利市场到尼日利亚拉各斯的阿拉巴区,非洲各国熙熙攘攘的商业中心正在悄然展开一场“金融转型”行动。当地商人正越来越避开美元,转而使用中国货币,从而建立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生意的“非正式人民币支付网络”。
在位于内罗毕东北部的庞大商业中心伊斯特利,当地商人已经为从中国进口商品建立一个本地化的付款结算系统。其中,物流公司扮演关键代理商角色,提供肯尼亚先令兑换人民币服务,允许贸易商以当地货币付款,而这些公司则负责向中国卖家支付人民币。
物流公司还促进来自广州或义乌等采购中心的货物流动,许多非洲贸易商在那里采购产品。中国卖家直接从这些物流公司收到付款,然后由后者将货物运送到位于内罗毕的办事处。伊斯特利贸易商安妮·科蒙托说:“我只需确定我想从卖家那里购买的货品,然后通过位于内罗毕的代理商付款,该代理商在广州也设有办事处,而广州是我出售的服装和箱包的主要来源地。”她解释说,与通过银行转账相比,这些代理商提供的汇率更划算。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中国支持下寻求使用本国货币,这种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的趋势,标志着全球贸易正在发生更广泛的转变。虽然短期内不太可能对美元霸权构成实质性挑战,但近年来人们日益担心美元“武器化”的风险,越来越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例如,肯尼亚财政和经济计划部部长恩戈恩戈上周表示,该国已经与中国贷款机构讨论从中国获得以人民币——而非以美元——计价的新融资的可能性。
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在尼日利亚也很普遍。在非洲,尼日利亚是仅次于南非的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为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2018年中尼两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并在去年续签互换规模为150亿元人民币/32800亿尼日利亚奈拉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政策分析师奥维格韦·埃格古表示,该系统不仅存在于肯尼亚或尼日利亚,还有可能扩展到非洲各地和世界其他地区。他说:“经济上的便利性和地缘政治的远见性正在激发这种非正式系统的兴起。”在他看来,非洲贸易商和中国同行正在目睹中美关系紧张、以及美国有意破坏世界其他地区对华贸易的迹象,“考虑到与中国深厚牢固的贸易联系,非洲贸易商将建立新的系统以确保付款顺利进行”。
埃格古表示,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美元武器化的后遗症”和兑换费用等因素,正在激励非西方国家越来越通过本国货币开展交易。他说,中国-尼日利亚数字货币“引入一种创新工具,既提高了双边贸易结算的效率,又为双方贸易结算提供免受第三方干扰的额外保护层”。
中非关系专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江诗伦(Lauren Johnston)认为,这“将对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这可以用于即时支付和汇率协议内的及时支付”,也降低了一些传统货币的波动性或贸易中与实际支付有关的风险。此外,由于可追溯性,这还将促进基于当地货币的支付,“人们能在数字货币的整个交易生命周期中追踪每一分钱的去向”。(作者杰文斯·尼亚比阿吉,王会聪译)
上一篇:古韵今辉 烟火沈城
下一篇:小切口改革助推营商环境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