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承亿 通讯员 姬安妮
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开都河缓缓流淌,见证着二师二十一团的风雨变迁。作为二师最早设立的团场之一,二十一团自诞生之日起,便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下拓荒者的传奇。
晨光微熹,开都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二十一团退休职工李洪明站在田埂上,指尖轻抚着小麦嫩绿的新芽,恍惚间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纹理。这位“兵二代”始终铭记着父亲李三禄的屯垦故事——1949年随王震将军进疆,1953年就地转业,成为开都河畔第一代屯垦战士。李洪明的童年,是在团场的土坯房里度过的,那时的团场,放眼望去,除了无边无际的荒地,就是战士们自己搭建的简陋住所。
1950年,二十一团的前身——渤海军区教导旅二团响应国家号召,进驻开都河畔。那时的开都河畔,除了一人多高的芨芨草滩,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李三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参与了“开都河畔第一犁”的伟大壮举。
在二十一团的团史馆里,还陈列着那张珍贵的“开都河畔第一犁”照片:一名战士在后面紧紧扶着犁,前面几名战士躬身奋力拉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执着。为了加快开荒进度,战士们用自制的土犁,八人一组,在亘古荒原上翻开了第一犁新土。
“没有房子,他们就砍下柳树桩搭架子,割下芨芨草覆盖,建成简易草棚;后来又在雪地上挖坑,搭上柴草覆上泥土,住进地窝子。尽管条件艰苦,但战士们热情高涨,每天开荒12小时以上,手上磨出‘连环泡’,鲜血染红工具,也未停止劳作。”李洪明回忆起父亲讲述的这些往事,眼中满是崇敬,“我父亲常说,那时候虽然苦,但大家心里都有一团火,想着要把这片荒地变成良田,建设一个新家园。”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二十一团将荒漠变良田,农业生产也走上了正轨。早期,团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团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引入了番茄、辣椒等经济作物。
如今,二十一团凭借焉耆盆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番茄、辣椒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并构建起“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两红”作物深加工成番茄酱、辣椒酱等高附加值产品,远销中亚及欧洲市场。“红色果实”真正成为富民“金果子”,走出了一条“红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李洪明家也顺应这股潮流,种植了番茄和辣椒。“以前种粮食,收入也就够糊口。现在种这些经济作物,收入翻了好几番。而且团里还会组织技术培训,教我们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李洪明笑着说。
如今,二十一团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二十一团的文旅产业迅速发展。其中,天鹅湾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每到冬季,成群的天鹅从寒冷的西伯利亚飞来越冬,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嬉戏觅食。摄影爱好者冯俊连续三年来到天鹅湾拍摄,“这里的天鹅特别灵动,和周围的雪景相映成趣,每次都能拍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冯俊说。而到了夏季,天鹅湾又变身成为露营胜地,帐篷在绿草如茵的岸边一字排开,游客们在这里烧烤、观星、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天鹅湾栖息,天鹅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几只增加到如今的数百只。二十一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投资1.2亿余元修建沿河观光路,在天鹅湾明确划分停车区、投喂区、观赏区,并设立宣传展板,提示游客不惊扰天鹅、不乱丢垃圾,共同保护开都河生态环境,将天鹅湾打造成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景区。
靠着天鹅湾这张旅游“名片”,二十一团年接待游客超过二十万人次,带动了团场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许多职工开起了农家乐、民宿,销售起了特色农产品,收入大幅增加。紧靠开都河的八连率先建设高标准大棚,种植草莓、小番茄、车厘子等水果,打造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采摘园,游客们可以亲手采摘新鲜的果蔬,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
从“开都河畔第一犁”的艰苦创业,到生态环境的华丽蝶变,二十一团的故事仍在继续。一代代兵团人,用自己的双手,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更守护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开都河水悠悠流淌,见证着兵团人往昔的奋斗与坚守,相信二十一团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下一篇:原址保护让观众“直抵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