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消逝》 熊培云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
当《人的消逝》一书映入眼帘,书名宛如一道思想的闪电,刹那间劈开思维的暗夜,直抵人心深处:在科技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的当下,“人”的存在与走向究竟该如何定位?
该书的作者熊培云巧妙地从原子弹的研发投放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以及哲学家罗素的深邃思想入手。原子弹那足以改写世界格局、令人胆寒的物质力量,其恐怖与不可控展露无遗;而罗素对人性、和平的不懈思索,又淋漓尽致地凸显出人性在强大物性阴影笼罩下的艰难挣扎。这般开篇,恰似在科技与人文的宏大舞台上,猛然拉开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大幕。熊培云把罗素那闪耀着理性光芒的火炬,毅然投向深不见底的技术深渊,照亮的不只是人类文明所处的困局,更无情地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在不经意间,正亲手将那些最珍贵、最能定义人类的人性特质,锻造成献给技术发展的祭品。当互联网把我们的记忆悄然外包给云端,当人工智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将独立思考让渡给算法,那些曾经铸就人类独特性的脆弱、犹豫与不完美,正如同在一场荒诞的进化论中,被批量注销,渐渐远去。
书中,对互联网鞭辟入里的剖析,宛如一阵强风,吹散了我们对这个早已与生活深度交融事物的惯常认知迷雾。互联网,这张无形却充满力量的庞大网络,在带来铺天盖地的信息、便捷社交体验的同时,是否正如同一个隐匿在暗处的“吞噬者”,悄然蚕食着人的个性与深度思考能力?当我们沉迷于网络世界那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不假思索地转发、评论,是否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丧失了独立的“自我”?在看似紧密相连的虚拟社交里,人们的内心孤独感不但没有因网络而得到缓解,反而在汹涌的信息洪流裹挟下,变得愈发沉重。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互联网,究竟是如它所宣扬的那般,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让“人”在虚拟世界的狂欢中渐行渐远,最终迷失在茫茫的数据海洋深处,再也找不到回归自我的方向?
智能手机的出现,其意义远不止于简单地延伸了人类的感官,它更是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重构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拓扑结构。我们在触屏上滑动的手指,恰似德谟克利特所描绘的原子,在虚拟空间里不断划出永恒的轨迹。当记忆能够被便捷地存储在云端,情感也能通过算法进行模拟,那个曾经笃定“我思故我在”、代表着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笛卡尔式主体,正在如洪流般的数据流冲刷下,逐渐分崩离析。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通过角色扮演分裂出无数数字分身,每个虚拟身份都仿佛是薛定谔的猫,在观测者介入之前,同时处于真实与虚构奇妙的叠加状态,让人真假难辨。
熊培云谈及精英群体与大数据时,观点可谓犀利且深刻。在大数据时代,算法仿佛摇身一变,成了主宰一切的“无形之手”,精准推送着可能使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精英群体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复杂的角色,他们一方面凭借技术优势牢牢掌控资源、引导舆论走向,另一方面却又被数据的局限所困,难以突破既定的思维框架。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在追求科技进步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是否正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危险状态,过度依赖数据和精英决策,而全然忽视了普罗大众多元的声音以及他们真实的需求?“人”在汹涌的数据化浪潮中,正面临着被抽象、被简化的严峻危机,个体那丰富多样的情感与独一无二的体验,正逐渐被冰冷、单调的数据所取代。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更是让“人的消逝”这一沉重命题变得愈发紧迫,如同一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工业制造、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强大能力,其高效与精准程度令人惊叹不已。但在这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人的价值究竟该如何彰显?当机器能够轻松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时,我们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沦为科技的附庸,失去作为人类的尊严与自主性?熊培云并未给出简单、直接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在科技主导未来走向的大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坚守人性的光辉,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让科技成为助力人类、实现人类价值的得力工具?
阅读这本书,无疑如同踏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思想冒险之旅。熊培云以其独特的人文主义视角,宛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们拨开层层科技迷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原子弹的蘑菇云、互联网的信息流、人工智能的算法背后,“人”的身影正面临着被模糊、被消解的巨大危险。但与此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坚守人性的底线,积极主动地探寻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平衡,“人”就绝不会消逝在科技的汹涌洪流之中。相反,我们将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别样生命光彩。如此精彩深刻的佳作,怎能不让人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