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农民日报
“反向旅游”,指消费者避开大流量的一二线城市,转而到少为人知、流量偏小的县域、乡村等小众景区,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体验。近年来,“反向旅游”已成为颇为流行的旅游方式。去哪儿网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五一”期间,酒店预订覆盖全国1229个县城,县城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逾三成。
“反向旅游”兴起并非偶然。一方面,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人们更愿意为文化体验、为“情绪”买单。与其面对热门景区的“人从众”,人们更希望在旅途中可以放空,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和思绪,而非疲于奔命地“打卡”景点。另一方面,得益于社交媒体推介,许多低调冷门景点得以进入大众视野。这些地方或是风景如画,或是文化底蕴深厚,或是因为一部电视剧、一场戏、一座古桥而“出圈”,且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契合了年轻人追求性价比和深度体验的心理。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更打破了前往小众目的地的地理壁垒。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和“村村通”等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也让游客在城乡之间来去自如,更多曾经因交通不便而鲜有人至的山区古村、边陲小镇被看见。
陕西省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城内,游客正在观看民俗表演。受访者供图。不过,随着“反向旅游”走红,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让游客体验感大打折扣。比如景区接送不便、民宿“货不对板”、餐饮卫生待提升,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试想,游客来小众景区,本就是为了提高旅游舒适度,但如果发生因旅游接待能力跟不上而引发的安全问题、排队问题,再经舆论的发酵扩散,那势必会对景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要让“反向旅游”行稳致远,亟需补齐短板,让配套服务更暖人心。
提高接待能力是必答题。各地文旅部门应具备前瞻性,提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方面,加大道路建设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加通往小众景区的班车和旅游专线,规范景区摆渡车运营管理,严厉打击“黑车”宰客等不良现象。住宿方面,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加强线下监管力度。各地民宿协会也应发挥作用,呼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价格行为。餐饮领域,对网红餐饮门店、高速公路服务区、农家乐、交通枢纽周边等用餐场所进行严格安全检查,引导当地餐饮从业者提升卫生意识,同时打造特色美食街区,丰富游客饮食选择。
提升服务水平是必修课。在小众旅游景区,村民们是直接与游客接触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相关部门或村集体要积极组织村民进行旅游服务培训,包括接待礼仪、导游讲解、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让村民在掌握技能、服务游客的同时,也为自己拓宽增收渠道,开阔眼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帮助。受访者供图。事实上,这个五一,多地文旅都铆足了劲,在积极回应游客需求方面下足功夫。比如因“卤鹅哥投喂”走红的重庆荣昌区,将政府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游客不仅可以“一站式”品味地方特色美食,而且价格实惠、品质安全,屡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安徽黟县发动志愿者3000余人次,化身“旅游向导”和“文明使者”,覆盖主要交通点位、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服务点。江苏周庄古镇实行一次购票无限次入园。这一系列以游客为本的服务行为,都是地方文旅智慧的生动体现:将人文关怀和本土文化基因融入到配套服务的每一处细节,正成为小众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
乡村麦田边、古寨夕阳下、山顶云海里,“反向旅游”为游客带来了新体验,而唯有以细心、暖心的配套服务作为支撑,才能让“反向旅游”从网红走向长红,推动文旅市场更加均衡、健康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