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黄琅青蟹的鲜、小稠枇杷的甜、姜汤火锅的辣、梅花糕的糯……”一串夹杂着“鲜甜味”的宣讲词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流传开来,4位宣讲员化身主播,解码台州美食背后地域文化破圈的奥秘。舞台一旁,老街坊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争先前来感受新式宣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魅力。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郑岩滨说:“‘大白话’和‘家常话’,百姓爱听!我们要成为好故事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郑岩滨是浙江省首批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在20多年的基层宣传文化战线工作实践中,她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了解百姓的生产生活是第一步。”郑岩滨介绍,她和团队成员走进乡村,在今昔对比中感受乡村美好蓝图变成美丽图景;走到企业生产一线,感受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她和团队已累计完成3000余场宣讲,共覆盖50万余人次。
宣讲不仅吸引了大量听众,更集聚了大批“同道中人”。“我们以郑岩滨老师团队的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为‘策源地’成立了东海潮青年理论宣讲团,形成了‘1+1+N’的多层次宣讲格局。”路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池德胜说。截至目前,路桥区共有青年宣讲员408名,组建青年宣讲队伍36支。
年轻人的加入,让宣讲的形式更加多样。“年轻人思维活跃,有着蓬勃的创造力,‘金点子’一个接着一个。”郑岩滨说,如今,宣讲新场景不断涌现,基层理论宣讲不仅接地气,还有人气、冒热气,“融入开放麦、相声、曲艺表演等形式的宣讲更加鲜活,也更受欢迎。”
路桥区的理论宣讲队伍在保证内容准确、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将宣讲创作与短视频制作有机结合。《守望“绿水青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一批短视频上线播出。“通过互联网传播,我们的宣讲阵地不断扩大。”郑岩滨说出了他们的考量,“从‘一时一地’到‘随时随地’,宣讲就在百姓身边。”
为了让好声音翻山越岭,路桥区还推出“山海同声 川疆共鸣”项目,在新疆阿拉尔、四川甘孜等地建立宣共体工作站。近年来,宣讲团在各地开展线下宣讲80余场,储备精品课程52堂,惠及当地群众3万余名。“果树苗木作背景,舞台就在田间地头,讲的都是他们关注的惠农政策、民生热点。”顾佳雨是一名基层宣传干事,也是宣讲团的主力成员,她介绍,“每次讲完,总有密密匝匝的人群围上来,打听下一场在哪里,说还要去听。”
路桥区还构建了全流程动态化绩效考评体系,健全“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以此来保障宣讲更科学、标准。“宣讲员们‘一人一档’,‘个人成长轨迹图’涵盖了团队成员学习、备课、培训、宣讲等动态信息。”东海潮青年理论宣讲团团长、总导师赖挺峰边展示边介绍,“我们形成了晋升、降级和清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青年理论宣讲队伍理论功底厚、业务能力强。”宣讲队伍力量的不断更新和持续扩大离不开当地的支持政策。路桥区将宣讲人才纳入“社会事业人才发展四十条”范畴,对符合条件的由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予以资助。
(本报记者 刘习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