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皮”到“一只豹” 网红雪豹“凌小蛰”的重生之路
创始人
2025-07-22 01:00:54
0

(来源:千龙网)

今年3月4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巡护员在巡护时,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他们连夜冒着风雪驱车1000公里,将它从玉树州送往西宁市的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进行救治。

几个月以来,“凌小蛰”成为网红雪豹,无数网友在线“追更”它的康复Vlog。从濒临死亡到活泼好动,网友说,“爱会让血肉疯狂生长”更加具象化了。明星动物重生背后,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对这一旗舰物种数十年来的守护。

抢救濒死雪豹幼崽

兽医师赵海龙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了16年,参与救治过多只雪豹。但第一次看到“凌小蛰”,他有些不忍直视,“感觉地上摊着的,是一张薄薄的豹皮”。

“凌小蛰”被送达中心已是3月5日的下午,尽管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巡护员在路途中为其喂了牛奶,但它还是脱水严重,身形极其消瘦。“身上摸不到肉,全是骨头跟皮,估计已经有一周没有进食。除了眼睛能眨巴眨巴,嘴巴能张一张,它其他地方哪儿都动不了。”

中心工作人员赶紧为它处理伤口、体检、验血和拍摄X光片。这只雪豹幼崽为雄性,体长74厘米,体重不足10公斤。它颈椎、胸椎损伤,肝脏损伤,体温极低,脚上还有一处10厘米长的外伤,血肉模糊的创口已经被污染,粘上了脏兮兮的土和草。如果再晚来半天,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雪豹是青藏高原上的顶级捕食者,在极端环境中,它们进化出了在绝壁上捕猎的本领。由于活动隐蔽、种群密度低,分布地多在人类难以生存的严酷环境,雪豹又被称为“雪峰隐士”。兽医师推测6个月大的小雪豹是和母亲学习猎食时,失足从高空摔落导致神经受损,所以无法动弹。

3月的青海气候寒冷,兽医师将小雪豹放入恒温氧舱,细心地将冰冷的药液加热后再为它输液。虽然处在死亡边缘,但坚强的小雪豹仍有求生欲望,吃下了为它准备的新鲜兔肉,这也让工作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多了一份信心。

经过一周的重症抢救和治疗,小雪豹的情况逐步稳定,姿势也由只能躺着变成趴着。工作人员把肉放在半米之外,对食物的渴望激励它强撑着,艰难地匍匐爬过去吃。“能吃,命就保住了。”赵海龙放了心。

但小雪豹还是站立困难,为了让它萎缩的肌肉得到锻炼,赵海龙每天给它按摩、拉伸。20多天后,它第一次尝试拖着无力的后肢,踉踉跄跄站立行走。“这一刻,我感觉所有人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我们有把握,它今后能康复得更好!”

康复背后的“三德子”

在网络上,无数网友被“凌小蛰”的坚韧和生命力打动。一张赵海龙抱着“凌小蛰”的视频截图,被大家频频转发。图片中,“凌小蛰”的眼神不再是濒死时的绝望和麻木,也没有豹子的警觉和凶猛,而是非常呆萌和柔和。有人猜测“凌小蛰”是麻药劲儿还没过,但更多人愿意相信万物有灵,它在用眼神向怀抱着它的兽医师传达感激之情。

然而真实情况是,小雪豹对赵海龙更有应激反应。看到那个经常要抓住它、给它打针的人走过来,“凌小蛰”会躲起来,或者龇牙对他低吼。

常年关注西宁野生动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网友知道,“凌小蛰”并非第一只获得救助的雪豹。在这里,每一只被救助的雪豹都姓凌,因为凌有冰雪之意,和雪豹的气质吻合,名字则取自节气。凌小蛰在惊蛰前一天被发现,但此前已经有一只被救助的雪豹取名为“凌蛰”,它因此得名“凌小蛰”。

2017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首次对外公布了雪豹救治的影像,也让这种神秘的动物走入大众视野。当时被救助的“凌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凌霜公主”。没过多久,中心又救治了一只雪豹,取名“凌雪”,由于年岁已高,被称为“凌雪太后”。看着赵海龙日夜伺候“公主”“太后”,网友也给赵海龙起了个昵称——“三德子”。

近年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凭借成熟的救治体系,已救助了10只雪豹,让赵海龙印象最深的是“凌霜”。“凌霜”刚来时是瘫痪的,无法自主排便,赵海龙给它喂药、打针、按摩、红外理疗、掏粪便。

“每天要进行2-3次的治疗,所以不能给雪豹打麻药。为了操作精准灵活,人员也不能佩戴护具。这特别考验兽医师的手法和经验,要避开它的牙齿和爪子去保定它(保定,即用人为方法使动物易于接受诊断和治疗,保障人、畜安全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因为成年豹子还是存在伤人风险的。”让他自豪的是,“凌霜”恢复得很好,如今全然看不出曾经瘫痪过。

兽医师“徒手抓豹”的画面也让网友们大呼专业。赵海龙解释,除了专业手法,日常的细心也格外重要。比如采血时,用酒精棉球擦拭雪豹的皮肤不能反复打圈,冰凉的酒精可能会刺激到它,挣脱间就可能伤人。

救助雪豹 也是守护其他高山物种

在一段段Vlog和直播中,网友们欣喜地见证了“凌小蛰”的重生之路。它搬到了专属康复隔离场里,地面铺着乌拉草,还摆放着造型树干模拟野外环境;它的身体圆润了不少,毛发更加光亮,体重从发现时的不足10公斤增长到20公斤;它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正在逐步恢复,有时候会“拆家”狂打摄像头,也会玩冰坨、追兔子、探索新事物……

“不过,神经受损很难完全治愈,所以它走路还是有点不协调,屁股一扭一扭的。往上跳时还好,往下跳时,时常会一头栽下来。”赵海龙说。很多人关心,“这只可爱豹豹”已经被人类照顾了这么久,未来是否重返自然。赵海龙说,雪豹的捕猎环境位于悬崖峭壁,如果把现在的“凌小蛰”放归野外,对它的生存是一大挑战。

中心救护的10只雪豹中,目前有2只健康个体回到了大自然,剩下的由于老、弱、幼等原因留了下来,获得了“永久编制”。有网友问,一些雪豹已确定不能回归自然,那救助的意义何在?

“老弱的雪豹如果不被人发现,就会遵循自然法则被淘汰,但是它既然被发现了,我们就必须救治它,哪怕它回不到野外,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雪豹这一物种。”赵海龙说。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告诉记者,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晴雨表”。雪豹的主要食物是岩羊等草食动物,能维系区域内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如果雪豹数量减少,岩羊数量会急剧增加,造成对草场的破坏,而高原地区的植被生长本就困难。

大量的救治和科普宣传,可以让公众更了解雪豹,有意愿保护它们。与雪豹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还有白唇鹿、藏雪鸡等高山物种,当人们守护雪豹和其栖息地时,也同时守护了其他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讲,雪豹像一把保护伞,也被称为“伞物种”。

建议建立雪豹监测长效机制

无法放归、留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除了用于科普展示,还可以为人工繁育研究作出贡献。

雪豹分布在全球13个国家,中国是雪豹最主要的分布区,占全世界雪豹栖息地的60%,青海省雪豹潜在栖息地面积占到全国的22%。

“1984年西宁动物园成功繁育2只雪豹。”何顺福回忆,直至2016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繁育成活了一只雪豹,取名“傲雪”。三年后,人工繁育的“水墨”和“油画”也成功成活,这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繁育成活的三只雪豹。

在此过程中,中心摸索到了提高雪豹幼崽成活率的大量经验,比如在刚断奶进行人工育幼时,摸索进食时间和数量,在关键时间点注射猫的三联疫苗,防治其感染猫瘟;监测小雪豹的体重体征、生理生化健康指标,形成雪豹育幼的健康评估体系……

何顺福介绍,目前国家林草局已经整合设立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麋鹿、蓝冠噪鹛、朱鹮等一批旗舰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按照国家林草局《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布局方案》,其中雪豹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就落地青海省。希望依托雪豹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全面提升雪豹科学研究、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科普宣传等能力水平,形成统一的保护策略。

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雪豹?何顺福说,以雪豹为研究对象,构建系统化、前沿化、标准化的科研监测体系,加大调查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建立长期稳定的雪豹监测长效机制。保护岩羊、盘羊等有蹄类动物的迁徙通道,在雪豹及其猎物生存繁衍与扩散的区域引导牧民拆除或改造草场围栏。

“雪豹‘凌小蛰’的流量背后,映射的是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何顺福说,中心2009年成立时,每年救护的野生动物只有几十只,而今,每年救护接近300只。近几年,兔狲、藏狐等动物频频“出圈”,也让西宁野生动物园火了起来,“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动物个体延伸到整个野生动物群体,让更多人加入保护雪豹、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有个地方名叫马兰   张聿温  群山、湖泊、戈壁滩,看一眼就心潮澎湃,因为这里是马兰。地窝子、防空洞、纪念碑,看一眼就...
扁舟一棹任清波(图)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孤石村,从该村大古道沟小梁山...
心脑血管同患重度狭窄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日前,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泰心医院)在体外膜肺氧合(ECM...
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2025... 证券代码:600202 证券简称:哈空调 编号:临2025-037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
第九届首映歌剧国际声乐大赛暨首...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杨博)7月21日,记者从沈阳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