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孤石村,从该村大古道沟小梁山南麓的源头算起,这条大河兜兜转转约八百八十八公里,至河北省乐亭县南兜网铺注入渤海。从水系图上看,滦河姿态极似一只麒麟,头部大嘴张开,胡须下垂,顶角直立,前足踏着大黑汀水库,身躯是潘家口水库,柳河、瀑河为其两翼,这个鬼斧神工的造型着实震惊了我。麒麟自古就有仁兽之称,孔子“获麟垂泪”的典故让历代士子感怀不已。《诗经》中有《麟之趾》一诗,以麒麟比喻贵族公子,赞美其仁厚品德。原文是:“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大意是赞美麒麟的蹄不踢人,麒麟的额不撞人,麒麟的角不伤人,有德行的公子就该像麒麟一样宽厚仁慈。
站在滦河全域水系图前,我自然就把滦河与麒麟的仁德联系了起来,我隐隐地觉得滦河与麒麟存在着某种关联。在走过滦河全程后,身倚滦河口那块黄蜡石材质的滦河省级湿地公园石碑,瞭望白鹭飞起的河面和沙洲上郁郁葱葱的灌木,脑海里禁不住跳出这样四个大字:仁者,滦河!
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在此,不妨用孔子说的“五者”来解读一下滦河。
恭者,德行宽裕也。走过滦河的人都会觉得滦河有“正德美容”的君子之貌。全程平缓流畅,无虎跳峡之狂躁,亦无壶口之天险,它像一位缟衣綦巾的隐士,从草原和森林中缓步走来,徐急有度,高低有节,颇具玉树临风的优雅。优雅本身就是文化,就是底蕴,就是自带特质的辨识度。其实,滦河上游一段河床高程由1145米降至423米,落差不小,它大可有怒目金刚之相,但滦河却能碎步快奔,极为巧妙地化解了这段落差。或许它不喜欢大起大落,更不愿甚嚣尘上,只想款款地走向远方,汇入大海。源头决定品质,源清则本正,我发现滦河源头简直就是一个植物的宝库,有红菽草、唐松草、鹤虱、马尾莲,等等,遍布水洼的湿地竟然不泥泞,茂密的牛筋草铺就了一层绿毯,踩上去韧性十足,回到车里低头看看鞋子,竟无半点泥污。
宽者,不为苛急也。滦河之宽得益于干流和支流上系列水利工程的加持,无论是在潘家口水库的游船上,还是在双峰寺水库、大黑汀水库的高坝上,临河观水,浩浩汤汤,感觉颇有朝晖夕映、气象万千的辽阔。大概是受那首歌曲《我的祖国》影响吧,我觉得江河的形态就应该是“波浪宽”,这样的江河才能让人心胸开阔。在潘家口水库行船,我没觉得这是一座大型水库,而是觉得这就是宽阔的滦河,“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风光自然也是滦河两岸的实景。其实,水库也可以理解为加宽的河道,作为调节水流和水量的堤坝,无疑是滦河的一道道“金腰带”。
信者,效其忠也。滦河之信在其从不恣肆妄为,始终保持清流操守。滦河有信,冬凝春融顺应天道,滦河守时,水涨水落不逾汛期。想想看,人的一生,像不像滦河发源于草根,吸纳众流,壮其肌体,最后完成使命融入大海的过程。滦河没有横行四野,没有回头反噬,就像一个恪守信用的君子,担负起属于自己的使命,从不爽约,绝不忤逆,八百里滦河岁岁安澜。人们常常引用《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一语,上善若水有层重要的内涵是“言善信”,守信守时,这是大江大河应有的品格,试想,一条喜怒无常的大河流经你的生活之地,是福还是祸呢?
敏者,勤勉之意也。滦河之敏在于其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于它的低调谦逊。它就像一个田野里默默耕耘的农夫,日复一日地劳作,“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诗经》中的意象穿越时空,在今日的滦河上得以重现。滦河不仅灌溉了下游75万亩农田,而且还涵养了上游塞罕坝、坝上草原、多伦湖等景区。我注意到滦河在走过坝上草原时曲曲弯弯,似有几多不舍。我想它是在眷顾那些夏日里的小草,因为坝上草原无霜期很短,小草在夏季能得到足够的滋润对于其生长是多么重要。在位于河北省乐亭县的滦河入海口,大家忙着在石碑处留影,我却听到了身后“沙沙沙”的水声,回头望去,原来是大片花生田正在实施喷灌,清清的滦河水呈细雨状洒向嗷嗷待哺的花生秧。我对身边的一位诗人说:“多么勤勉的滦河啊,都要入海了,还在恋恋不舍地为花生哺乳。”诗人说他写诗有了灵感,就写花生与滦河水。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花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恰好契合滦河之敏。
惠者,主之高行也。滦河之惠集中体现在对天津、唐山两座城市的哺育上。在大黑汀水库主坝下游的引滦枢纽闸处,看着滦河水通过两条明渠分别流向天津和唐山,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主之高行”,不由得在心里为“引滦入津”这一善举点赞。唐山是座经历过地震劫难的工业城市,工业离开水就像机械没有油,根本无法运转。天津是重要的港口城市,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出现了持续干旱,使天津遭遇严重水荒。不仅市民生活用水受限,而且因海水倒灌,市民饱受饮用水咸涩之苦。党和政府为了让天津人民喝上甘甜的水,于1982年5月11日正式上马“引滦入津”工程,军民奋战400余天,1983年9月11日,清澈甘甜的滦河水终于送到了天津的千家万户,《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重点建设工程的榜样》社论,高度赞扬了“引滦精神”。这次采风,我们来到大黑汀水库时正赶上水库在开闸放水,问原因,水库负责人说这是对下游河道进行生态补水。看着壮观的放水景象,我知道,这每秒五百立方米的补水量,流走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可是这个水必须补,惠泽两岸生态也是滦河的“高行”。
采风接近尾声,我想起了康熙写滦河的一首诗:“平沙漠漠接长河,天际浮云落照多。两岸苍山相竦峙,扁舟一棹任清波。”诗中是三百年前滦河的气象,那么,今日之滦河该如何概括其本心呢?清晨,我早早起床,一个人到潘家口水库大坝下方的滦水公园(水情教育基地)散步,我拜谒了公园中大禹、孙叔敖等十二位历史治水名人的雕塑,欣赏了反映引滦工程建设经过的赭红色浮雕,我突然顿悟,滦河的本心不就是滦河人本心的物化吗?我在采风中接触的水利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体现着“引滦精神”的内核:无私奉献,为民造福。
(老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