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
近年来,甘肃省文联以文艺为媒,创新推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通过系统化的文艺创作与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五年时间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文艺系列实践活动,核心内容包括创作孵化10部优秀剧本,拍摄100部微电影,创作1000幅美术作品、10000幅书法作品和摄影作品,同时配套开展文艺创作培训等活动,构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文艺创作体系,在陇原大地上掀起一场文艺与乡村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被列为2022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百部微电影创作项目作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板块,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广电局联合实施,于2022年5月22日在陇南市西和县包集村正式启动。经过三年的筹备、拍摄、制作,于2025年5月29日通过新甘肃客户端、中国甘肃网、甘肃文艺等多个平台同步推出第一季25部作品,内容涵盖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才返乡等多个维度。
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从展播的25部作品来看,作品类型丰富,包括剧情片与纪录片,时长从5分钟到30分钟不等,制作单位涵盖市县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机构及高校传媒院系,形成了专业力量与基层视角的有机结合。这种多元化的创作主体与传播渠道,确保了作品的艺术性与传播力,也为乡村文化的多维度呈现提供了可能。
题材呈现出鲜明的甘肃特色与时代特征。《生如夏花》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再现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题;《沙海养虾人》聚焦甘肃戈壁盐碱地的生态养殖,展现农民在逆境中探索产业发展的智慧;《掌扇有心人》《老魏的两方舞台》等作品则致力于记录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彰显文化传承的紧迫性;《百合花开》《为了那一株药草》等作品深入刻画科技工作者扎根田野的实践,体现“藏粮于技”的发展理念。这些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勾勒了甘肃乡村振兴的立体影像图谱。
影像记录带来多维成效
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通过视听语言在文化记录、产业促进、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
在文化记录方面,百部微电影创作为甘肃乡村留下了珍贵的时代影像档案。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乡村风貌的变迁,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如《古道茶香》记录了陇南茶马古道的种茶历史与产业创新,将物质生产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我是一根针》以基层党委书记崔海洋为切入点,展现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这些作品成为解读甘肃乡村发展的重要文本。
在产业带动方面,微电影的创作与展播有助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披荆斩棘的小苹果》聚焦静宁苹果产业,通过展现科技赋能与市场拓展的过程,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闯“浆”湖》讲述返乡青年推广浆水美食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也为地方特色食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思路。这类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呈现,让更多人关注到甘肃乡村的特色产业,形成了“文艺宣传—品牌提升—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对乡村非遗项目的影像记录,为传统技艺留下了宝贵的视觉资料。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展现的传承人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种“创作实践+人才培育”的模式,避免了文艺赋能的短期化与表面化,形成了内生性的文化发展动力。
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也为基层文艺人才提供了成长平台。在创作过程中,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专业团队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基层的文艺创作能力。
关注现实彰显时代价值
不同于单一的文艺演出或作品创作,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成为参与乡村发展的有机力量,实现了文艺功能的最大化。在运作机制上,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由省文联、省广电局联合推动,这种协同模式具有显著的引领力。它有效整合政府资源、拍摄机构与高校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与创作合力。
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坚持“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的原则,体现出紧密贴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价值取向。作品内容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现实议题,如《为了那一片美丽的草原》关注高原鼠害治理,《守望归途》探讨当归种植的机械化难题,这些作品直击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体现了文艺对现实问题的介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确保了文艺作品能够抵达受众,实现了文化服务的精准化。
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的启示
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为探索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
首先,全方位联动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只有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乡村主体等多元力量协同合作,才能形成文艺赋能乡村的强大合力。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机制,是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其次,专业力量参与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途径。专业电影制作团队与高校师生的介入,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准,更通过创作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带动了基层文艺人才的成长。这种“专业引领+基层实践”的模式,实现了专业性与本土性的有机融合。
再次,基于现实的文化表达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关注乡村。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作品输出或活动举办,而是要真正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乡村的文化自觉与创造力。如《狗娃告状》,既记录了乡村的发展成就,也展现了农民的主体力量。片中懒汉变身为产业带头人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基于乡村现实的文化表达,能够真正触动农民的情感。同时,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让外界看到了乡村的新面貌,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乡村、参与乡村建设。
随着百部微电影项目的持续推进,需要更加注重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记录当下的同时,更要前瞻性地思考乡村的未来发展。此外,应加强文艺作品与乡村产业、旅游等领域的融合,探索“文艺+”的多元发展模式。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工程中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常态化的文化服务,确保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百部微电影创作展播以文艺为桥梁,连接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微电影镜头下的甘肃乡村,正在上演着一个个关于希望与奋斗的故事。
(作者系甘肃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