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阳江市十里银沙滩● 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将外景地选在了“中国古荔之乡”广东阳春。剧组在此搭建唐风木屋,唐女着襦裙穿行林间。马蹄声惊起竹林飞鸟,再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史诗场景,令这片古荔林成为网红。“打卡阳春古荔林”的话题席卷社交平台,游客纷至沓来,捎走荔枝蜜、荔枝干等乡土风物。
● 到了阳春,不可不去阳江市。漠阳江在脚下蜿蜒,这条贯穿两地的血脉,将旅程自然分成两半——一半是荔红山青的阳春,一半是咸风海浪的阳江。山与海之间,横亘着微妙的疏离。与阳春的山水果香,幽然之美不同,阳江以大山大海、十里银滩,向游人展示着古代海洋丝路的气魄。
● 《长安的荔枝》如同一枚文化火种,点燃了这片土地深藏的光影传奇。当银幕亮起,不妨循着荔枝的甜香踏进这片甜蜜之乡——这里的故事,永远比镜头更悠长。
■ 沈荻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近日盛产荔枝的广东省阳江市因为《长安的荔枝》迎来旅游热潮,不少旅客乘高铁到这里打卡“夏日荔枝游”。为应对荔枝季旅游高峰,阳江站加开了临时列车以满足“荔枝客”出行需求。
荔枝是阳江市最大宗的水果,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32万亩,占全省8%左右,主要分布在阳东、阳春、阳西等地,以“双肩玉荷包”“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白糖罂”等品种为主。而真正让“中国古荔之乡”阳江声名大噪的是热播剧《长安的荔枝》。
“中国古荔之乡”出圈了
两年前阅读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这本小说时,比起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这本书最令我神往的是马王爷书中所描绘的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岭南风光。在荔枝园香气四溢的夜风中,在农家女阿僮被火把映照得波光粼粼的眼波中,来自长安的小吏李善德放下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算计,忘记了令他焦头烂额的性命之忧,沉醉在荔枝甘甜剔透的脂冻里。饮过一碗荔枝酒,他忘我地在篝火旁跳起了舞——“这一刻,他忘记了等待的贵妃,忘记了自己未知的命运,忘记了长安的香积贷,只想纵情歌舞,像当年一样跳一支无忧无虑的胡旋舞……”
由刘德华、杨幂等明星主演的同名电影,如今已经定档,剧组将这神仙洞府似的外景地选在了“中国古荔之乡”阳春。
岗美镇荔朗村的古荔枝林里,时光仿佛凝固。90余株老树虬枝盘结,最长者已挺立200余春秋。树干周长达3.6米的“树王”荫蔽半亩,“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古种在此共生。村民仍循古训“春修枝、夏护果、秋培土”,守护着年产3万斤的甜蜜传奇。
《长安的荔枝》剧组在此搭建唐风木屋,唐女着襦裙穿行林间。马蹄声惊起竹林飞鸟,再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史诗场景,令这片古荔林成为网红。“打卡阳春古荔林”的话题席卷社交平台,游客纷至沓来,捎走荔枝蜜、荔枝干等乡土风物。
更北的阳东塘坪镇,一株780岁的“双肩玉荷包”母树静立山野。它见证了宋元明清四代风云,至今仍育出清甜微酸的“玉荷包”荔枝。山民担着竹篓走过石桥,篓里新摘的“三月红”荔枝还沾着晨露,艳如玛瑙。
荔枝的盛宴之外,阳春市井小食同样深藏着山野的慷慨。叶贴用芭蕉叶裹着糯米粉团蒸熟,剥开瞬间草木清香四溢;狗俐仔形似犬舌,簕菜馅儿微苦回甘,是暑天祛湿的良方。阿婆在巷口支起油锅炸番薯,阳西富硒薯切块裹粉,糖浆拉丝如金缕,椰丝芝麻纷扬如雪,甜香烫嘴,是山野的炽热告白。
向南驱车,阳春的喀斯特地貌渐次舒展。漠阳江如玉带蜿蜒,鱼王石似跃水黄鱼傲立江心。当流云浸染霞光,岩壁便化作金鳞闪烁的巨鲤;车仔田村则借桂林之灵秀,河滩与葱郁树林相映,倒映在碧水中晕染出青绿山水。
十里银滩“渔”乐无穷
到了阳春,不可不去阳江市。漠阳江在脚下蜿蜒,这条贯穿两地的血脉,将旅程自然分成两半——一半是荔红山青的阳春,一半是咸风海浪的阳江。山与海之间,横亘着微妙的疏离。若你在阳春的特产店里去买阳江特产豆豉,店主会告诉你:“我们卖的是自己的春砂仁和五彩薯。”
1988年,阳江升格为地级市,原本平起平坐的兄弟县阳春,变成了被“代管”的县级市。行政地图虽连成一片,阳春人开口仍坚称“我是阳春人”,方言的差异(阳春近广府白话,阳江话音调硬朗)如无形的界碑。
与阳春山水果香的幽然之美不同,阳江以大山大海、十里银滩,向游人展示着古代海洋丝路的气魄。千年渔港在晨雾中苏醒,闸坡中心渔港的拍卖声此起彼伏,花蟹挥螯、皮皮虾透青带籽,刚离水的石斑还在甩尾蹦跳。拎着战利品拐进大排档,清蒸蟹肉蘸姜醋、椒盐虾蛄配啤酒,人均50元便能尝尽南海之鲜。
东平镇大澳渔村的咸腥海风里,东平虾酱以银虾古法发酵,在阳光下渗出琥珀色油膏。舀起一勺,咸鲜气息勾起疍家记忆——那句“大澳赚钱大澳花,未到大澳莫归家”的古老咸水歌,仍在诉说海上丝路的繁华。
穿行于380米长的明清商街,疍家棚屋悬着渔网,风情馆里5000件展品静述航海传奇。而最动人的烟火气,藏在程村蚝田,当地名厨以姜葱爆炒蚝肉,或辅以阳江豆豉清蒸,鲜甜汁水在齿间迸射,成就了一场山海联袂的味觉交响。
大澳渔村曾是海上丝路“六澳之首”,与广州十三行齐名。古炮台石缝间野草蔓生,郑和文化广场的船形雕塑遥指远洋。30公里外的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透过“水晶宫”巨型玻璃,南宋沉船“南海Ⅰ号”静卧池中。船体残长22米,隔舱内龙泉青瓷温润如初,金腰带历经800年海水浸泡仍熠熠生辉。那些漆器上的水痕,恰似未干的商旅泪滴。
晨光熹微时,巷口面摊已炉火升腾。不妨去城中吃一碗陈小五的阳春面:大锅沸水翻涌,碱水面条泛着柔黄光泽。搪瓷碗底卧着秘制酱油,在蒸腾热气中炖出醇厚酱香。漏勺起面入碗,猪油、虾籽、胡椒次第点化,最后撒一把细碎葱花——这碗面的玄机在于“看人兑汤”。
老人胃弱则面多煮三分,年轻人嗜辣便添一勺椒油;三高者可换作麻油,感冒的食客碗里胡椒必多一撮。青花瓷碗端上桌,汤色澄澈如琥珀,面条似银丝卧底。葱花浮在汤面,如春水初生的浮萍,热气挟着麦香、虾鲜与猪油丰腴扑面而来。退休老者就一壶酽茶慢品,上班族站着呼噜吞下,咸菜碟边堆满街谈巷议,市井悲欢皆烩入一碗。
电影落幕时,李善德将鲜荔献入长安宫殿,晚唐陨灭,一骑红尘妃子笑成为令人唏嘘的传说,而现实中,阳春和阳江的山水仍在,古荔枝树年复一年垂挂红云,疍家渔船在朝霞中撒网,草甸上的露珠折射出新一天的晨光。
《长安的荔枝》如同一枚文化火种,点燃了这片土地深藏的光影传奇。当银幕亮起,不妨循着荔枝的甜香踏进这片甜蜜之乡——这里的故事,永远比镜头更悠长。
上一篇:酷暑之下,劳动者患热射病咋维权?
下一篇:用专业守护生命 用真心连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