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一个尤其需要文字在场的时代”“文字不是配角,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类似呼吁不少。在媒介形态极为丰富的今天,“文字”为何格外牵动人心?
(一)
从纸媒到门户网站再到新闻App,从文字到音频再到视频,从新闻信息到专业资讯再到生活爱好,随着技术发展,媒介日新月异,迭代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然而,与载体极大丰富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信息获得感的普遍缩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突破10.4亿,日均生产1.3亿条新内容,平均每个人每天看短视频2.6小时。伴随着“刷刷刷”,“嗑瓜子效应”无限拉长,人们常常恍然回过神来,才发现大把时间已悄然流逝,但对刚刚“刷”了什么已毫无印象。
类似的无力时刻绝非个案。为对抗信息茧房,不少人试图重拾阅读深度内容的习惯,但精心挑选的书籍好不容易打开,看不了多长时间却深感劳神困顿、难以坚持,还频频想去拿手机。从墨香萦绕的书页,到屏幕跃动的字节,再到掌中流转的微光,无论何种形式,真正读完一本书正肉眼可见地变得困难。
提笔忘字、词不达意、难以成文的尴尬频频出现,碎片思维冲击下的空虚感、贫瘠感逐渐上升,这些让不少人希望摆脱眼下媒介环境的束缚,重建自己的阅读习惯,对文字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二)
平心而论,无论文字,还是音频、视频,都是承载信息内容的重要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别,但确实存在不同特点。
有传播学理论,将纸媒归入低维媒介,即通过字符的线性排列来记录内容、传达信息。文字当然不如声音、图片或视频等直观,但从发展历程上看,正是由于低维几乎不存在对技术的依赖,传播过程既是无损的,亦足够持久。中国汉字绵延千载,今天的我们依然能诵读几千年前的古文雅韵,感受那些春花秋月、曲折沧桑,从中一瞥古人的生活日常与见闻思想。同时,极为抽象的文字也长于逻辑推理,哲学思辨、数学公式、概念定义等往往需要借以文字才能实现精准表达。
这样的特点,反倒为读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同样的文字,读者也可根据自身的经验与认知,在脑海中构建出独一无二的“心理图景”,产生各不相同的“思维共振”。某种程度上,高专注度之下的“共创”,亦是文字最独特的魅力所在。
而视听载体,则以多种因素刺激受众的感官,更加直观全面,更能让人放松,让大脑休息。加上注意力经济的助推,在阅读、点赞、转发、评论等传播力指标的倒逼下,大量视频为夺取公众注意力走上强刺激、娱乐化的道路,并迅速俘获了读者与流量。与之相较,文字的生产与阅读,则处于一种无奈的劣势。
(三)
文字表达是否已经式微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事实上,在万物皆媒的时代,阅读或者说媒介使用习惯,不只关乎信息的获取,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对文字的呼唤,所在意的也不只是信息载体本身。
人们呼唤的,可能是相对单纯的媒介环境。曾几何时,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并不算快,方式也不花哨,但一切内容都相对平实,书稿也好、新闻也好,标题大多一望即明。舆论场中也没有那么多“过山车式”的事实反转、“同质化”“戾气化”的情绪轰炸。
人们呼唤的,可能是走心的创作态度。所谓敬惜字纸,前人对书本与文字皆颇为珍视,推崇“两句三年得”的推敲、欣赏“纸短情长”的含蓄。但随着“码字”变得越来越容易,书籍和文章的“含金量”不断稀释,文字本身的美好也在被冲淡。
人们呼唤的,可能是专注的思维深潜。毕竟,“电子榨菜”虽然能够打发时间,但只能让人陷入“黑洞”,甚至患上“信息过载综合征”,带来“人均注意力不过数秒”的副产品。没有深度阅读,宁静和专注的体验就越来越少。
(四)
无论怎样感慨,我们也不可能退回到“从前慢”的时代。那么,媒介形式多元,是否必然带来专注的消解?技术进步向前,是否一定导致思维的退步?
理性上看,上述两者本不应完全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打破矛盾的关键变量,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大家愿不愿意在日常进行思维锻炼。
以信息获取为例,我们大可有意识地选择更加精纯优质的读物,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文字读物。“开卷有益”,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中、在独特的油墨香味中,与智慧的思维对坐深谈,与有趣的灵魂隔空击掌,从阅读中获得思维的启示、内心的安静,这些真切的“心得”,就是抚平焦虑、粘连碎片的良药。
还有人提出“文化体力”的概念,提醒我们理当在工作之余,有意识地增强深度文化体验。放下手机、放慢脚步,用“深阅读”替代“电子榨菜”,用“深思考”化解“AI焦虑”,用“深感知”破除“悬浮感”。毕竟,技术缺乏灵魂,碎片缺乏深度,而人脑的思考不但整合碎片化认知,更注入了深邃思想、幽微人性、复杂情感,而这,才是“人”的价值所在。
(五)
如海德格尔所提示的,语言文字才是人类存在的安居之地。与其说这是对于语言文字形态的执着,倒不如说是对于人类思维流变、情感交融的确认。
《深度思考》一书的作者,提出让大家刻意练习深度思考的能力。保持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的频率,一根根“会思考的芦苇”,才能在文明长河边,更加坚韧地生长。
撰文: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