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田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双向奔赴,是时代赋予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主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学校美育课程,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抓手作用。
围绕培养目标,探索美育职教特色。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开展美育要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应充分挖掘贵州文化资源,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系统研究高职学生思想行为和审美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课程思政+美育”的协同育人路径,把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各教学环节,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元素,突出职业特色。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蜡染、竹编、陶瓷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校授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推进美育教育,让学生在感受和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盘活利用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建设高水平美育实践基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资源和平台,畅通学生参与美育的渠道。
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美育课程是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审美体验、创意实践的重要载体,在美育课程建设中,要积极探索新的美学发展趋势,让美育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科学编排美育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民族艺术、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将参与文化项目研发创作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参与文创产品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通过组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活”起来、在共同参与中“热”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发网上精品美育课程,构建美育慕课,拓宽学生接受美育的途径,为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供平台。
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将艺术专业能力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鼓励具有美学基础的任课教师成为美育兼职教师,聘请艺术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兼职导师,让美育师资来源更加多元。建立健全教师美育培训制度,通过“国培”“省培”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教师美育素养培训,围绕美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教法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能力。加强美育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作用,推动美育教师快速成长,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不断提升美育工作理论水平。积极开展校园美育活动,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民族歌舞表演、民间工艺展示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培养文明风尚,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搭建美育共建平台,服务文化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找准服务区域经济、助力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健全美育与产业发展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美育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美育教学项目与产业项目的有效对接。加强与地方文化场馆的合作,让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成为学生开阔眼界、提升素养的“第二课堂”。主动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非遗创意产业园等的建设运营,促进学生美育学习成果转化。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自身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深化理解持续践行“两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