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柱
这个夏天,全球范围再次经历极端高温天气,许多地区和城市的高温纪录被刷新,“烧烤”“桑拿”模式给民众生活和城市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地球“体温”持续升高,是当前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的深层根源。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预测指出,2025年—2029年全球五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1.9℃。看似微小的数值变化,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形成日益增厚的“保温被”,允许太阳辐射进入,却阻碍地表热量向太空散发,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失衡,持续蓄热升温。除了人类活动加剧温室效应,在各大城市,因密集的建筑物、不透水的地表覆盖等,显著吸收了太阳辐射,加之交通、空调等人为排热,形成了“城市热岛”——城市核心区不仅白天气温更高,夜晚降温也更慢。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更热了”,它深刻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和水文循环过程,导致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事件频发、并发甚至转换加速。其核心机制主要包括:“水汽仓库”扩容、“高压锅”效应、环流异常推波助澜以及“灾害链”风险加剧等。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可能已从“全新世”进入了“人类世”——一个由人类活动主导地球系统的地质新时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已成为改变地球气候系统的最强大力量。这并非荣耀的勋章,而是沉重的警钟。
面对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多尺度协同的系统性变革,全球需坚守《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尽管某些发达国家行动迟迟,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正加速能源革命,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将海绵城市、防洪排涝纳入城市更新强制标准。在此框架下,北京作为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全域推进交通电动化与能源清洁化;以“灰绿蓝融合”理念建设海绵城市,截至2022年12月北京市建成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的区域面积达444.39平方千米;依托温榆河、清河滨水空间,打造生态廊道的同时形成1200万立方米滞洪区。这些实践为特大城市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北京方案”。
极端天气常态化,已成为特大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的新常态。正如《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4年—2035年)》所强调的,应对气候变化已从传统的“防灾减灾”向更高层级的“风险治理”转变。筑牢“气候韧性”防线,是守护特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石,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这不仅需要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协同,更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有效参与。市民应提升防灾意识,主动关注气象预警信息,了解居住和工作环境周边的灾害风险;掌握避险知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资源。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气候挑战中,建设一座更安全、更宜居、更具韧性的城市,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