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好于季节性。数据同时显示,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5%和50.7%,比上月上升0.2和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有所回升,这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6月制造业PMI指数延续回升过程,综合PMI产出指数在扩张区间继续上行,表明6月宏观经济继续处于稳中偏强状态。
记者了解到,6月份五大分项指数出现四升一降。其中,6月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较上月回升,但从业人员指数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至47.9%,与4月持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0%和50.2%,比上月上升0.3和0.4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在产需回升的带动下,企业采购意愿增强,采购量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
价格指数出现回升也是一大亮点。数据显示,6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8.4%和46.2%,均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有所改善。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近期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明显回升。“但在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继续下行及终端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价格指数双双回落,相关行业市场价格走势偏弱。”
然而,总体来看,市场需求也回到扩张区间,这带动生产继续上行,这些指标都反映了我国经济有足够的韧性,预计二季度经济表现比去年同期更有韧性。
考虑到上半年GDP增速可能达到5.2%,市场预计,短期内相比增量政策的出台,存量政策持续落地更受关注,这将对宏观经济景气度形成支撑。“我们预计,7月制造业PMI指数有望保持在49.7%左右。”王青说。
虽然预期在好转,但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外部环境的冲击,这表明稳增长政策还不能松劲。
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张奥平认为,6月PMI虽较上月有所上升,但已连续3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显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下阶段政策需要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面发力,存量政策要以更大力度支持扩大内需、稳定外贸。”
民银研究统计显示,6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当月发行规模为5271亿元,连续两个月扩大,完成年度计划的49.1%,好于去年,但慢于历史平均进度。
对于货币政策,张奥平认为,未来有望加快落实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相关领域基础设施方向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方向,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加力扩大内需。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也研究了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会议提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王青认为,央行5月7日宣布降息降准之后,市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多了一些期待,后续随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增量政策或将适时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