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在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城轨企业凭借成熟的运营经验与全产业链优势,成为推动“轨道+低空”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构成,低空交通近年来正逐渐从理论构想走向实践探索。”近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城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敏华在城市轨道交通与低空交通协同发展研讨会上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城轨交通运营规模已达1.2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上述研讨会上,宋敏华表示,低空交通可以复用城轨交通既有的产业管理模式,快速构建全产业链管理体系。“目前,一线城市高峰期间地下同时运行的列车达数千辆,城轨交通多年积累的安全运控理念和管控技术,可以充分平移借鉴到低空交通的安全控制和管理上,这可以为低空交通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管理模式。”
此外,在服务运营方面,城轨交通与低空交通都需通过统一的运营管理系统,利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支撑网络化运营、高频率服务、多模式联运以及绿色低碳的运营目标。宋敏华介绍,城轨交通具备的高效调度系统、精确时间管理以及强大的应急响应能力,可以为低空交通提供经验借鉴,共同建立高效的运营体系。
就低空经济的商业价值,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0925.SZ,以下简称“众合科技”)副总裁许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轨道交通信号和低空经济管控系统有较高匹配度。轨道交通线网的管理目标是让车辆安全行驶、不冲突,空域管理也是同样道理,轨道交通领域的很多经验,都可以推演到低空领域。
在基础设施方面,两者可以合理复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目前,深圳、青岛、石家庄、合肥、珠海等城市,已经试点城轨交通与低空交通融合。
宋敏华举例称,深圳地铁与东部通航共建的深圳北站“空铁联运”项目,仅需1小时便能抵达粤港澳大湾区90%以上的区域,实现了轨道到“飞的”的无缝衔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688009.SH 以下简称“中国通号”)的湛江—海口“空铁联运”项目,实现了高铁载客的无缝接驳,打造“跨海联运”新范式。此外,青岛、石家庄地铁相继部署低空监管及服务平台,推动无人化地铁巡检应用,这些都是二者协调发展的成功范例。
政策层面,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宋敏华认为,城轨交通企业凭借成熟的控制技术与安全管理经验,在发展低空经济领域具备显著优势。低空交通是城轨行业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业态的战略方向,应积极推进“轨道+低空”协同发展,构建立体化交通新生态。
在宋敏华看来,要推进“轨道+低空”深度融合,城轨企业需主动向地方政府论证协同发展价值,争取成为低空交通运营主体,开展试点示范;城轨产业链核心企业,特别是国资央企,应依托品牌资源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在政策制定、标准规范及项目试点中融入轨道交通技术要素,提升行业主导权。
据记者了解,中国通号正在参与国家低空经济政策标准制定,将城轨技术优势纳入统筹布局。
许明认为,低空经济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现在尚不明确,且落地的商业模式也不多,现在有城市提出了“低空+轨道”的探索模式,特别是地面线路,利用站点、段场等相关资源,可以为低空无人机提供停泊服务,也可与轨道交通共用相关资源,如土建、供电、维护维保等。
“未来,低空经济发展仍然要不断拓展商业价值,并能覆盖设备采购和运营成本,这样市场和客户才会买单。”许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