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一位皇后吴氏,从短暂执掌中宫到骤然被废黜,只因曾抚养过明孝宗朱佑樘才得善终,一生颠沛,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吴皇后的故事为明朝后宫历史留下了独特印记。
天顺八年(1464),在这明朝历史上局势最为动荡的一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十八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史称明宪宗。先帝遗命,望朱见深在他驾崩三月后可以举行大婚。
可是此时的朱见深心中早有所属——万贞儿,一位自朱见深两岁起便陪伴左右,在他历经太子之位废立等动荡岁月中,始终不离不弃的老侍女。这份跨越十余年的陪伴,令朱见深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万贞儿的强烈的情感依赖与爱慕,甚至希望能立在年龄上亦姐亦母的万贞儿为后。
然而,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坚决反对儿子的大逆不道之举,认为万贞儿比儿子大了足足十七岁,且容貌平平,立其为后有失皇家体统。
其实早在英宗生前,便已在筹备儿子的婚事。宫中从良家女子中层层筛选,最终确定吴氏、王氏、柏氏三人为皇后候选人,并留其于宫中考察。
周太后曾询问司礼监太监牛玉意见,牛玉称先帝心中属意吴氏和王氏,且吴氏更胜一筹。于是周太后征得钱太后同意后,在天顺八年(1464)七月二十日册封吴氏为皇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见深不能违抗母亲之命,万般无奈下,只好先将万贞儿封为嫔妃。
吴皇后出身顺天(现今北京)显贵之家,父亲任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因救朱祁镇获封怀宁侯,哥哥吴瑛官任羽林卫指挥使。她不仅家世显赫,自身更是貌美如花、知书达理。册封为后,仍然秉性温良,深谙礼仪。
可大婚之后,朱见深极少留宿中宫,依旧每日留恋于万妃寝宫。这让吴皇后既羞又恼,独守空房就罢了,年轻貌美的她却比不过“老女人”,这样的认知使她沦为宫中笑柄,心中充满了怨恨。就连周太后也不解,儿子为何痴迷万妃,朱见深却以“有疝疾,非万妃抚摩不安”回应,这番说辞可笑的很。
吴皇后不知,万妃与朱见深在婚前便已有私情。万贞儿四岁入宫,后成为朱见深皇奶奶孙皇后身边的宫女。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她奉命照顾两岁的朱见深。此后他历经坎坷,身边唯有万贞儿始终悉心照料。雏鸟心理的影响下,使朱见深病态般依恋着这位亦姐亦母的万贞儿。
后宫中,万贵妃因深受当朝皇帝宠爱,地位超然,心中渴慕皇后之位的她自然不将吴皇后放在眼中,例常的拜见也总是态度傲慢。忍过一段时间,吴皇后忍无可忍,出口训斥,万妃却反唇相讥。盛怒之下,吴皇后命人杖责万妃。这一冲动之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万妃受气,马上便向朱见深哭诉,使其勃然大怒,坚决废后。他向两宫太后称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周太后自然上前劝阻,但朱见深以不当皇帝相逼。最终无理取闹的朱见深得以下诏废黜吴皇后,改立王氏为后,并将太监牛玉罚到孝陵种菜。
为给朱见深废后找理由,也为了保全自身性命,牛玉谎称先帝看中的其实是王氏,自己因受贿才假传遗诏。吴皇后仅一月便被废,其父被免官充军,舅舅也被免职,此事在朝野中也掀起了一阵波澜。新立的王皇后兴许是吃了吴氏的教训,性情温婉,少与万妃有往来,于是与她相安无事。
成化二年(1466),万妃诞下皇长子,朱见深大喜,终于有理由升其位为贵妃。可孩子不幸早夭,此后万贵妃再未怀孕。几年后,柏贤妃生下皇子朱祐极,被立为太子后也不幸夭折。此后许多年,朱见深再难有子嗣。民间传言,万妃为保地位逼迫怀孕者堕胎,甚至怀疑朱祐极之死也与她有关,但缺乏正史依据。
事实上,朱见深还有一子朱佑樘被秘密抚养。成化六年(1470),宫女纪氏在安乐堂生下朱佑樘,此事直到五年后才公开。关于延迟公开的原因,一说是朱见深恐万妃伤心难过;另一说则是忌惮万妃陷害,于是太监宫女合力瞒着她偷偷养育。朱佑樘出生到六岁期间,身处冷宫的吴皇后也参与了抚养。
成化十一年(1475),朱佑樘身份公开并被立为太子。一个月后,其生母纪氏逝世,《明史》记载为万妃所害,但争议较大。成化二十三年(1487),朱见深驾崩,朱佑樘继位为明孝宗。
因吴皇后早年的抚育之恩,孝宗下诏以太后规格奉养她,并亲自将她迎出冷宫,其兄吴瑛也获升职。正德四年(1509),吴皇后享年六十有余而去世。
吴皇后这一生跌宕起伏,早年深陷于朱万二人的情感纠葛无辜遭废,但终因与朱佑樘的缘分而得以善终,其命运充满了不能自主的无常与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