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感”满满的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令人印象深刻,科技赋能文化,不仅让传统美学与厚重文化可触可感,让文化的主体性愈发凸显,催生了更多应用场景,重塑生产、传播、消费等全产业链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广受业界关注。5月27日上午,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中宣部副部长王纲作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等12位学界业界嘉宾围绕“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题分享观点。这场论坛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文化+科技的乘数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前所未有。
AI+艺术创作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AI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类创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对这一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回应道,虽然现在的AIGC已经开始创作,通过设计文本描述,通过大模型、文生图,人们确实能够生成一个分镜头的初级剧本等,但AIGC距离完全替代人类创作能力仍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在他看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尽管AIGC发展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要各界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文华
AI+语言翻译
破解不同文明对话的密码
文化交流,语言是第一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全球仅20%的人口使用英语,但互联网超过60%内容为英文,相比之下,由于汉语语言结构复杂,翻译成本比较高,以汉语为媒介的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中存在壁垒。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民
这种壁垒要如何打破?借助翻译技术。张民举例道,“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机器翻译,中国电商也很难走出去,在阿里巴巴电商出海过程中,仅仅每天的翻译调用量就是成百上千亿次。以网文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也都要靠翻译才能让海外读懂。”
张民介绍,哈工大实验室目前在文本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有全流程的构建经验。同时在支撑智能导览、短视频多语字幕配音及数字人直播同传等场景,实现低延迟、高沉浸的全球文化共享。
张民说,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它不仅是理解中国的钥匙,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的基石。
小红书集团资深副总裁汤维维形象地将小红书翻译功能形容为“跨越语言的巴别塔”。今年年初,小红书突然涌入了大量海外博主,信息流出现越来越多的英文笔记,小红书用三天时间就通过灰度测试并上线键翻译功能,让全球用户第一次在小红书评论区用母语自由交流。这场“技术与文化的接力赛”,诠释了“中国速度”如何打破语言的藩篱。汤维维表示,小红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源自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翻译功能绝非简单的词典替换,它面对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有千年历史的阿姆哈拉语,也有瞬息万变的网络热梗;既要读懂“内卷”背后的社会情绪,也要诠释“YYDS”里年轻人的狂热。在中外交流情景下,跨语言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在她看来,小红书翻译的推出,通过“技术+人文”双轮驱动,构建起了沟通无国界的社交内容生态。“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功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属于那些将技术与人文洞察结合的创新者。”
数字技术+文物保护
“数字藏经洞”实现敦煌文化全球传播
“长期以来,自然侵蚀与人为因素致使敦煌石窟壁画出现褪色、起甲、空鼓等病害。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现在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数字化保护技术成为守护敦煌石窟的关键手段,其旨在实现文化遗产永久性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为文物研究、管理、弘扬开拓新路径。”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看来,数字技术对文物的记录和保存至关重要。
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
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已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了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其推出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目前推出了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吸引网友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AI技术+内容生产
未来会诞生一个人的创意公司
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正推动文化内容行业进一步智能化,并为行业发展带来创新与扩容的新机遇。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洞察到,智能体模式进一步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他说,技术演进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位创作者加上AI工具就具备相当于一个专业团队的生产力,对影视、动漫、游戏等高度工业化领域的生产和组织形态变革深远。这标志着“超级个体”时代的来临。
腾讯研究院院长 司晓
他还表示,未来,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共创协同,一定会有更多模式创新。可以预见,图书馆、出版社等知识机构将逐步进化为智能体,按照学科门类实现知识的智能化重组;而互联网生态也将迎来结构性变革,基于可信大模型重构现有应用体系。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实现可信应用,走向和谐共生。
AI+公共文化服务
技术不只是冰冷算法,还可以传递温度
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现场用“一老”“一少”生动讲述科技赋能文化服务的故事。“一老”,用AI情感语音人工智能模拟单田芳的声音,让这位2018年作古的评书大师讲了100多部新的评书;“一少”,现在仍有许多留守儿童,大量孩童缺乏情感陪伴,喜马拉雅开发了“爸妈讲故事”功能,父母只要录入一小段语音,就能够自动生成将近10000篇适合少儿学习的故事,例如《西游记》等。“我们不做冰冷的算法,而要做有温度的声音。”屠琤说。
人才培养+数据提质
疏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痛点与堵点
然而,文化与科技融合依然存在痛点和堵点。“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关键一环。”论坛上,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谈到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堵点时提到,一方面要在“打破学科壁垒”方面树立意识、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打破校园壁垒”,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侧重产品导向,避免单一的论文导向。
在胡钰看来,“文化+科技”的融合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的融合。“要用更多‘全人’来推动融合。”他认为,高校应当着力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在AI技术的加持下,也须正视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提到,目前大模型的训练语料,都是基于互联网开放的语料,然而,真正专业性强、高质量的文化资源仍然分散在传统机构手中,并没有形成集约效应。这为未来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落地和转化带来了很多限制性的挑战。
对此,他提出几个建议:一是加强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由相关部门牵头组建跨行业的文化数据共同体,为文化数据的合法流通提供基本保障。二是打造集约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平台,实现资源打通。最后,要培养文化数据新质生产力,构建基于文化领域数据的通用大模型,进一步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捕获、快速转化和高效传播。
采写:南方+记者 周人果 郜小平 叶绮涵 周妤洁 葛政涵
摄影:南方+记者 王俊涛 姚志豪 梁钜聪 苏韵桦
【作者】 周人果;王俊涛;郜小平;姚志豪;叶绮涵;梁钜聪;周妤洁;苏韵桦;葛政涵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