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在讲“快乐”,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越快乐,才能越成功。
这是不对的。
严重点说这其实是在毒害年轻人。
人在年轻的时候追求快乐,容易满足,衣食住行,花草树木,跟人聊天、旅游等等,都会带来快乐。或者说,只要是享受感官刺激和物欲满足,人就会快乐。
快活啊,反正有大把的时光。多少人以“活在当下”的名义“今朝有酒今朝醉”,但一个没有家庭条件和远见的人,其收获永远是痛苦居多。
必须承认,快乐是人生的宗旨。
人生本来是苦海,我们毕生的努力都是在求离苦得乐。如果不追求快乐,那我们还要追求什么呢?
但是,从无数前人的经验看,从身边人的例子来说,快乐是需要条件的。
对普通出身的人而言,他如果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过得很舒服很享受,那他到了40岁的时候估计就很难受了。其实不只是普通人,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句话:
命运馈赠的礼物背后,都标好了价格。
要知道人生是有阶段性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前面做了,后面会有因果关系。究竟是年轻时候努力奋斗好,还是到年老的时候奋斗好?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奋斗并不意味着苦哈哈,过得很紧张,这里有个平衡的问题。反正我的体会是工作和生活难以分开,相比40岁之后的奋斗,还是40岁之前的奋斗更划算。
快乐少怎么办?
苦中作乐吧,人只能是自我调整。比如你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问题很多,周围的人际关系也不好,内心很苦闷,不知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没有什么神仙给你帮助,没有妙招,或许有些人可以通过心理技巧来麻醉你,让你暂时忘却一切,但这就像酒醉——醒来后其实更加难受。
曾有年轻人问一个企业家请教快乐的问题,他的意思是工作太辛苦,人生苦多乐少,那个企业家就告诉他三句话:
你说快乐少了一点,可能你少了一点,你太太就多一点。牺牲你一个,顾了你全家,你应该高兴。因为如果你的收入不能增加你家人的快乐就叫做穷快乐。
想必每个成年人都能理解这三句话。经济是家庭的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支撑,不管是快乐还是幸福都是假的。
想一想,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衣服、食物、娱乐,包括孩子上学、家人医疗等等,不都是需要你有钱去实现吗?社会就是一个大的交换系统,很多东西都需要你用钱去交换,如果你没有钱又怎么能行。
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快乐多一些,就在于把常识做到了极致。
芒格和巴菲特就是个例子,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比99%的人都快乐,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能力也有财富,赚钱让他们有自由的条件。
如果他们跟其他打工人一样需要朝九晚五,或许还要加班,天天背着KPI拼命,经常被上级骂,回到家还要被家人抱怨,“赚钱少、陪伴少、不理解……”你看他们累不累、苦不苦。
所以还是要尊重常识,什么叫常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常识。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赚钱,人活着肯定不是为了赚钱,但离开赚钱这件事也行不通。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每个人都需要对钱有基本的认识,知道生活的常识。赚钱是常识,赚钱有方法也是常识,交对的朋友,做对的事情……这些都是常识。
巴菲特、芒格两人就是把常识做到了极致,所以他们的人生尽管有很多不如意,但总体来说他们数十年的人生道路是平稳的,幸福的,快乐的,非常值得。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
大道至简。人生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人,其实并不多。
真正的快乐在于对困难的克服,以及责任、任务的完成。
乐观和悲观主要是看自己的内心,对乐观主义者来说,无论无论处境多么困难,他只要心里想快乐就一定会快乐,他总有希望,总能让自己快活。比如苏东坡就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苦中作乐的本事无人能及。
而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哪怕是喝一瓶水的时候他也会想到只剩下半瓶了,他非常擅长看到负面的东西,他总能给自己找出不快乐的理由。对此,别人爱莫能助。
其实悲观的人大多是聪明,他们是对的,但不值得。每个人终有一死是事实,没有人可以否认这点。可要是一直想着这个事,对生活对未来都是悲戚,那也未免是自讨苦吃。
有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多一点游戏心态,人生如戏,人生如梦,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打通了一关后就会很开心,实际上工作和生活都是一样。经过努力后的成功,那种快乐的滋味是享乐主义者品尝不到的。
还有就是背负责任,完成任务,当一个人有了责任心,那他心里就有了一块石头,于是自然有压力,而一旦是千辛万苦完成后,心里一块石头落地,那时候的快乐满足也会非常大。
这也是常识,多少人都已经验证过了。总而言之,老方说快乐在于客观和主观的平衡,在于利他,在于责任。苦从乐来,乐从苦来,唯有包含了自己的对立面,快乐才能是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