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中国文学的意象世界里,“天山”从来不只是一座山脉,它是一个雄浑、苍茫、承载着边塞诗与家国梦的文化符号。
当李白的千古名句在纪录片《极致新疆》开篇响起,镜头掠过雪峰云海的瞬间,一种跨越时空的宏大感油然而生,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在中国西北的这片广袤土地上,自古以来便激荡着无尽遐想,成为神话和史诗的诞生原乡。而这部纪录片,以扎实的视角,开篇即掷出一系列剧烈的地理反差,以惊雷之势冲击着观众的固有认知。
这里,耸立着海拔8611米、令登山者望而生畏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也坐落着低于海平面154米、地表温度曾超过80℃的中国陆地海拔最低点艾丁湖。这里,有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无垠沙海;也有以“九曲十八弯”著称的巴音布鲁克,沼泽星罗棋布、水草丰美,滋养着万千生灵。正如片中所言:“高和低、冷和暖、干和湿,种种极致在这里和谐共生。”这种强烈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贯穿全片的宏大疑问:新疆的“极致”究竟源于何处?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大型自然人文类纪录片《极致新疆》试图以一种全景式的雄心,从地理与文明的双重经纬,去呈现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其“极致性”的深层根源与磅礴内涵。
自然的极致:在地理奇观中唱响最高礼赞
凝固的“波涛”和世界上最奇伟的“惊涛骇浪”是怎样的?
第二集《万山之祖》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帕米尔高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史诗级碰撞。作为“万山之祖”,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五大山系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山结”。当“世界屋脊”的亿万年冰川,与“死亡之海”的连绵沙丘在咫尺间对峙,巨大的视觉张力油然而生。
如果说极致是一种力量的呈现,《极致新疆》首先将其归因于地球板块间最原始、最磅礴的地理塑造力。纪录片以恢弘的航拍与细腻的微观镜头,带领观众俯瞰这片土地上地理奇观的集中爆发式呈现,论证其“极致”的自然基因。
具体而言,纪录片没有停留在静态的对比,而是用动态的追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水的故事: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的冰川融水,汇成叶尔羌河与和田河,借助数千米落差形成的势能,义无反顾地闯入沙漠。在这里,河流懂得了“重要的不是深度,而是广度”的生存法则,它铺展成枝杈纵横的脉络,即便最终被沙洲切割、梗阻,也要为死寂的沙海保留下生命的痕迹。
在第三集《人类净土》中,视野转向阿勒泰,这里不再是单一地貌的极限,而是生态多样性的极致繁荣。镜头中友谊峰下的西伯利亚云杉、冷杉与白桦林海雪原交织。喀纳斯湖,作为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以其188.5米的深度和53.8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涵养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生态。
无论是《我的阿勒泰》取景地那仁草原的纯净,还是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重归故土的传奇,都雄辩地证明了新疆的自然极致。片中,蒙古族图瓦人将森林中生长的草本植物“芒达勒西”信手采来,打上三孔,便制成了音色空旷辽远的乐器“苏尔”,草木的灵性与人文的智慧在此自然相契。
而在第四集《狂野大地》里,纪录片对“极致”的诠释更进一步,升华为对生命韧性的最高礼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北半球同纬度自然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却孕育着334种野生动物。每一个物种,都是与高原抗衡的胜利者,不管是藏野驴凭借其发达的呼吸系统与高原狼上演了一场关乎“耐力与体力”的生死时速;还是位于食物链底端的鼠兔,演化出“安置哨兵”的警觉天性,却也在“春天太过美妙”的时刻因大意而付出代价……这些生动、鲜活的生存故事,深刻诠释了自然的极致,已从静态的视觉奇观,升华为一种动态的、对生命本身充满敬意的哲学思考。
人文的极致:在薪火相传中找到文化自觉
在火焰山赤红色的山体映衬下,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的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交河故城,那座被形容为“‘巨舰’停泊在历史的河床中”的城市,在唐代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此可以听到“20多种语言”、看到“10多种文字”,其作为国际都市的盛况,是丝路文明极致包容性的缩影。
而最具震撼力的物证,无疑是第二集《万山之祖》里,尼雅遗址出土的那件蜀锦护臂。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字,历经千年风沙重见天日时,它无可辩驳地印证了在遥远的年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如丝线般,紧密地编织进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人文的极致,是在这片舞台上上演的、关乎生存、交融与创造的千年史诗。当“全球每四瓶番茄酱中,就有一瓶的原料来自新疆”,当数代军垦人将“北疆自古不种棉”的历史彻底改写,当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将南北疆的穿越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20分钟,一种强大的、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穿透力,让“澎湃绿洲”的意涵变得无比坚实。
而那些诞生于极限环境中的非凡技艺与艺术,则成为人文极致最鲜活的注脚。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迪力·吾休尔,在200多米深的独山子大峡谷之上,于直径仅4厘米的钢索上“挑战人类本能”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令人屏息的绝技,更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对抗严酷自然、开拓家园的精神缩影。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柯尔克孜族驯鹰人与金雕建立的“最重要的就是放归”的自然契约中;体现在哈萨克族妇女用“乳汁的白、天空和湖泊的蓝,以及牧场的绿”等源于自然的色彩,编织成的毡绣里;更体现在《玛纳斯》《江格尔》等英雄史诗的雄浑咏唱中……
创作的极致:在和谐共生中寻见时代答案
当《极致新疆》的史诗画卷缓缓收拢,纪录片以自身的“极致”创作,完成了对新疆“极致”内涵的深刻挖掘。至此我们终将领悟,无论是自然的雄奇,还是人文的璀璨,新疆的“极致”并非一系列孤立的、可供猎奇的奇观,而是自然与人文在亿万年时光里相互塑造、深度捆绑、彼此成就的必然结果。
千年之前,驻守在北庭故城的戍边将士面对“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苦寒,却能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豪迈诗情,将严酷的自然环境审美化,是古人对生存境遇的诗意超越。而今日之新疆,正以全新的姿态回应着自然的馈赠与挑战。“疆电外送”的银色巨龙,携大漠日光、戈壁长风,踏上迢迢外送之路,借特高压线路跨越山川河海,点亮万里之外的夜空,将边塞的苦寒,转化为驱动国家发展的温暖脉动。从诗意的精神慰藉到能源的规模化输出,时代的进步让人类与这片土地的互动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历史曾在这片土地上刻下应对挑战的智慧印记: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阻隔,催生了环绕其边缘、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天山山脉的险峻,孕育了穿越冰达坂的“车师古道”,那是古人用脚步丈量出的生存路径。如今,面对同样的自然命题,新时代给出了更具创造力的答案:人类以“锁边”工程的绿色防护带主动遏制沙漠蔓延,用科技手段为大地披上新装;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攻克 16 个地质断裂带,以现代工程技术打通天堑,以更先进的认知与能力,书写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新篇章。
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创作本身,亦是一次对“极致”的虔诚践行。它以极致的叙事企图,打破了线性的时间观念,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空维度。观众的思绪,随之在侏罗纪的恐龙化石、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唐代的烽燧与驿站,以及今天中欧班列的繁忙景象之间跳跃、碰撞,从而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的“极致新疆”。
正是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宏大视野,纪录片最终揭示了这片土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独特价值。它不再是遥远的边陲,而是“一带一路”倡议下联通欧亚的核心区;它不再仅仅是壮美的山河,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基地与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前沿。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所象征的深厚历史联结,到今日“澎湃绿洲”所展现的无限经济活力,新疆的故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
它深刻地启示我们,对一片土地最高的热爱,就是深入地理解它,并看见它在广阔时代坐标中的位置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