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媚
贵州省出台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审新政,明确技术经理人可评正高级研究员;安徽开展全省优秀技术经理人认定活动,将技术经理人纳入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最近,多地针对技术经理人这一新兴职业,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从职称评定、人才认定到激励保障,技术经理人这一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纽带”正迎来制度化、职业化发展的春天。
何谓技术经理人?2022年,“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按照定义,技术经理人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通俗理解,技术经理人也被称为“科技红娘”,他们穿行于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不仅是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和“导航员”。
近年来,技术经理人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香饽饽”,备受重视与青睐。某招聘平台上,深圳一家研究院设立的技术经理人岗位,月薪最高可达5万元,折射出硬科技创业时代对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的迫切渴求。
技术经理人站上创新“C位”,背后是我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刻转型。随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地成为创业项目的源头活水。但是,这些科研成果犹如珍宝,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实现有效转化。与此同时,许多急需科技加持的企业,却常常发愁找不到专家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科研人员“懂技术、不懂市场”,而企业则“懂市场、不懂技术”,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与认知错配。在此背景下,技术经理人能有效助力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其价值愈发凸显。
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我国专业的技术经理人仍然十分稀缺,面临着“一将难求”的现状。一方面,技术经理人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不是简单的技术“中介”或“掮客”,而是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职能,不仅要对技术有深刻理解力,能够挖掘具有商业化潜力的科研成果,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协调法律、金融、产业等多方要素完成成果落地。另一方面,作为新兴职业,技术经理人的系统化培养渠道有限,部分针对性的培训也存在“拼盘”碎片化、证书含金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而且技术经理人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等级评价标准和有效激励机制,职业路径不清晰,这些都导致技术经理人面临严峻的供给侧瓶颈。
不过,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术经理人的战略价值认可度不断提升,不同主体已在探索多维路径破解人才困局。国家层面,科技部发布了《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打造技术经理人能力建设、职业发展和等级评价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提升了职业的专业性与公信力;地方层面,经不完全梳理,目前已有四川、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等十余个省市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支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高校层面,一些高校已经率先开设了相关学院或专业,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了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懂技术、懂产业、懂金融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技术经理人已从幕后走向创新舞台的中央。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不仅是破解成果转化难题的关键一招,更是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选择。展望未来,随着职业认证体系的完善、教育培养的深化和政策支持的加码,技术经理人必将成为硬科技创业时代最具价值的职业之一。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上一篇:“融”出了怎样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