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资本局
微成都报道 很多人不知道,李与白包子铺,其实是地道的成都品牌。
郑小琴踏入餐饮行业已有十九个年头。李与白包子铺项目,让她实现了餐饮人的理想——将品牌开向全国。
2019年,她在一场餐饮人的聚会上结识了李与白包子铺创始人白通。因餐饮理念相近,二人很快决定一起投身李与白包子铺项目。
白通擅长模型打造,深耕赛道差异化,在研发上全面发力;联合创始人郑小琴擅长运营、管理。二人业务互补,推动李与白包子铺迅速成长。其招牌产品“成都酱肉包”沿袭传统制作工艺,已被列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李与白包子铺累计签约门店超过1000家,遍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入驻超100个城市,每年卖出10亿多个包子。2024年,李与白包子铺出海,标志性的蓝白色门头在纽约街头出现。不久前,新加坡首店正式开启试营业。
▲李与白包子铺首店开业,受访者供图从包子摊到包子铺
李与白包子铺是在一辆小推车上起家的。
2020年,白通开在成都天府三街的两家川菜馆堂食受到疫情影响。为了增加营收,他们决定早餐时段在门口摆摊卖包子。
起初,包子摊只有一款产品——酱肉包,那原本是川菜馆菜单上的一道小吃。出乎意料的是,包子摊大受欢迎。在CBD上班的都市白领们,即便踩着点“打上班卡”,也仍愿意花时间排队等一屉屉的包子出锅。
▲李与白包子铺“雏形”,受访者供图“当时做了一个很对的事情,就是在推车上揉面、包包子、蒸包子。”郑小琴总结道,“那么多消费者愿意等,是因为他看得见(制作过程),他能够放心。”
由此,李与白包子铺的内核——现包现蒸、明厨亮灶,也就确定了。“直到现在,李与白已经迭代到3.0版本,空间、产品线都有了升级,但我们依然坚持这种模式,这是品牌的灵魂。”郑小琴说道。
包子摊火了之后,创始团队决定将产品进行组合,打造包子铺。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2020年6月,李与白包子铺位于武侯区桐梓林的首店正式开笼营业。彼时,门店逐渐增加包子品类,并售卖现炒臊子面,营业时段也从早晚餐扩展到一日三餐。
目前,门店卖得最好的一款产品依旧是“非遗成都酱肉包”。这款单价3元的包子,制作却颇为复杂。“肥瘦比例如何搭配?颗粒大小如何?炒制时间长短?使用哪些调料?(这些)在肉馅(制作)中都非常讲究。”郑小琴说道。2022年7月,“李与白酱肉包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成都市武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出圈到出海
开店半年多后的一天,有朋友告诉郑小琴,李与白包子铺在社交媒体上火了。
2021年1月11日,微博粉丝超千万的成都美食博主“密子君”上传了一条李与白包子铺探店视频。微博平台显示,目前该条视频有1.8万点赞,5075条评论,2552次转发。哔哩哔哩平台显示,该条视频有71万次播放。
▲密子君发布李与白包子铺探店视频,哔哩哔哩平台截图密子君的视频引发了“打卡潮”,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有美食博主自发来到李与白包子铺试吃、拍摄,然后上传至社交媒体分享,不少餐饮同行们也来参观、考察。
“我觉得(这)可能算是一个转折点,让更多的人知道李与白包子铺。”郑小琴说。
2022年,李与白包子铺正式开放全国合作。2021年至2023年,李与白包子铺门店数量以平均每年约100家的速度稳定增长。2024年新签约门店数量迎来“爆发”,超过900家。
在郑小琴看来,2024年的爆发不是巧合,而是他们过去三年“修炼内功”的结果。
那三年,公司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自建工厂。据郑小琴介绍,从第一家门店开始,李与白包子铺的馅料都坚持自制,“一开始是小锅炒,门店多了之后就去租别人的厂房,自己投入设备生产。”2022年10月,李与白包子铺自建工厂落成,投入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规划产能可供应1000至1500家门店。对于李与白包子铺,自建的工厂保证了口味的稳定。
▲李与白包子铺自建工厂,受访者供图二是提升团队管理能力。在郑小琴看来,团队的管理能力,不仅涉及品牌运营、产品研发、加盟商培训,还包括搭建流程、标准、机制等,“要不停实践,不停复盘,然后改进。”直至2024年,积攒了一定经验的他们觉得——准备好了,可以加速跑了。
这些年,随着“出海潮”席卷餐饮圈,不少在国内寻找精品项目出海的投资人士也将目光落在了李与白包子铺上。2024年8月,李与白包子铺海外首店落地纽约,首日营业额破4000美金;不久前,新加坡首店开启试营业;此外,澳大利亚首店也在筹备当中。
从传统餐饮人到新餐饮人
这是郑小琴进入餐饮行业的第19个年头。作为一个餐饮人,她心中始终怀揣着将品牌开到全国的情怀。如今,这份情怀得以落地。
李与白包子铺迅速成长这些年,她也在加速从传统餐饮人向新餐饮人转型。
早前,关于餐饮,郑小琴更多是秉持着传统餐饮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认为只要做好产品、服务好顾客,自然会有生意。后来,随着线上点评平台兴起、跨界餐饮人入局、点餐小程序启用……以往的餐饮理念受到一波波冲击,品牌意识、SOP规范、互联网思维等,成为郑小琴等传统餐饮人向新餐饮人转型的必修课。
▲图为受访者郑小琴加入李与白包子铺项目,并面向全国开放加盟的方式让郑小琴对市场的感触更为敏锐,也让她始终保有危机意识,“现在的餐饮人越来越专业了,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掉。”
此外,这些年加盟商变得精打细算,也倒逼餐饮人走向专业化。郑小琴告诉微成都,很多李与白包子铺的加盟商在签约之前,都会悄悄到门店蹲守多日,考察经营模式和生意情况。“(加盟商)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她说。
眼下,对于郑小琴来说,正是精进的时机。因为李与白包子铺刚刚经历完一轮爆发式增长。新的需求、新的问题、新的机会点都在冒头。
下一步,郑小琴打算两手抓,既要继续推出更多有效的管理动作,又要加强对加盟商的筛选。她说可能会选择能沉浸式管理门店的加盟商,而不是单纯的投资人。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符小茵
编辑 侯春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