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5.8亿吨,同比增长6.6%,同期,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营业收入8440.9亿元,同比下降18.0%,利润同比下降48.9%。
我国煤炭行业营收与利润双降是一个持续过程。2024年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1%,利润同比下降22.2%。在去年双降基础上,过去四个月营收与利润继续大幅下降,令行业承压。
这种情况并非由需求减少所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7.6亿吨,同比增长1.3%,连续第四年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4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5.8亿吨,同比增长6.6%。因此,在需求维持增长的状况下,行业收入与利润持续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造成的价格持续下行。
5月26日,全球动力煤价格跌至四年半以来的新低,且仅有2022年全球能源危机时期峰值水平的四分之一,而造成价格持续下行的原因复杂。
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2016年全国煤炭产量和需求降到阶段性低点。这一年我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我国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实现煤炭行业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到了2021年,由于我国出口大幅提高增加了对电力的需求,与此同时,煤炭行业扩产受到多重因素合成影响,导致动力煤供不应求。与此同时,2021年欧美国家为应对极寒天气提前抢购天然气等能源,抬高了国际能源价格,使得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2022年春季,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将煤炭价格推上顶峰。
煤炭价格上涨刺激了全球煤炭产能扩张,自2021年起我国为保供给而增加的煤炭产能也逐步释放。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经济增长因遭遇各种因素干扰而逐步放缓,煤炭需求和价格逐步回落。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能源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绿色能源投资与电力占比不断增加。从国内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过渡期,钢铁等需求减少也导致焦煤等需求下降。
我国绿色能源占比不断增长。以2024年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煤炭消费量增长1.7%,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3.2%,比上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年,燃煤发电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降至35%,创国际能源署有统计以来最低值。全球能源的煤炭替代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今年以来,我国煤炭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1—4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6.6%。但与此同时,1—4月工业发电量增长0.1%,火力发电量下降4.1%;生铁产量增长0.8%,粗钢产量增长0.4%等,表明需求不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至4月末,全国煤炭企业库存8900万吨,增长了41.7%;环渤海港口存煤3104万吨,同比增长25%;5月中旬全国电厂库存约2亿吨,可用36天,这意味着库存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在过去几年仍然以增加煤炭供给保障能力为重点,尤其是在2021年出现煤炭供给短缺以及强化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大型国有企业持续建设先进产能,与此同时,我国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推进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以及落实煤矿“应储尽储”的产能储备制度。
我国应该在实施产能储备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相关企业有效控制煤炭产量,避免盲目增产,减少劣质煤进口量,维护生产供需平衡,稳定市场价格。煤炭行业周期性与政策性特征比较明显,在当前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以及库存持续增长的市场背景下,应该考虑适度调整“保障供给”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