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5月25日讯(记者 徐昇)迈入老龄社会是21世纪全球性的重大世情,也是中国今后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国情。如何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和挑战,深化老龄文明的价值理念和实践应用?5月24日,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在南京开幕,由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和老龄文明智库举办的伦理与老龄文明专场会议同步举行。在伦理与老龄文明专场开幕式上,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相聚一堂,共商老龄文明发展大计。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老龄文明智库理事长张宝娟,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王燕文出席开幕式。
活动现场
江苏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老龄化率居全国第六位,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做好老龄工作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老龄文明的社会基础不断夯实。
张宝娟在开幕上致辞,她提到,老龄文明智库成立以来,大力整合政府部门和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立足老龄文明学术研究和老龄工作实际,着眼推动老龄化观念转变,聚焦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突出问题,以《老龄文明智库专报》形式推出了一批学术成果,连续3年出版《老龄文明蓝皮书》,在全省13个设区市设立老龄文明实践联系点,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老龄文明建设实践,为走出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建言献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张宝娟建议,要确立对老龄社会的正确认知,科学谋划老龄社会的发展路径,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利,加强国际和区域交流合作。
此次伦理与老龄文明专场会议汇集了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强大脑”,5月24日-26日,连续三天前沿论道,四场主题演讲,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老龄文明主题学术盛宴。现场,来自伦理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六位学界大咖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杰华作题为《合而不同:“投资于人”导向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的分享,指出老龄社会新形态下宏微观经济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向,需要以“投资于人”作为基本政策导向,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改善。
哈佛大学教授陈宏图带来题为《老龄化世界的多元需求:理解老年社会中的脆弱性与不平等》的分享,呼吁建立差异化的养老服务共担机制,以集体责任取代将照护孤立为私人负担的体系。
牛津大学教授朱利安·萨乌列斯库带来题为《地球人类生命的数量:寿命长度与人口数量的权衡》的演讲,分享了可遗传多基因编辑的可行性、伦理考虑和社会影响,提倡以集体主义伦理方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钟一诺在《生命终末期干预措施的文化变异性:亚洲地区的范围综述》中指出,不同亚洲文化对终止生命维持治疗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且高度依赖具体情境,受文化、伦理和社会因素影响。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松作题为《在自由的生活中优雅地老去——基于家庭场景的广电智慧康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演讲,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适老服务,可以构建基于家庭场景的广电智慧康养体系和服务模式。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老龄文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带来题为《老龄文明的伦理期待》的分享,他认为,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是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现代老龄文明中国形态的建构,必须建构“伦理质量”的理念,确立“伦理质量——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老龄化时代的文明质量”一体贯通的文化意识,以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着力点,探索以伦理需要满足为底层设计和顶层设计的中国式养老模式,以伦理质量提升老龄化时代社会文明的质量。
本次开幕式由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老龄文明智库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主持。开幕式上,《老龄文明蓝皮书(2024)》发布会同步举行。
今年是老龄文明智库第三次编纂发布蓝皮书。全书共计51万字,汇聚了国内外老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智库年度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蓝皮书围绕“老龄文明理论前沿研究”“老龄文明主题调查研究”“老龄文明专题学术研究”“老龄文明国际视野研究”四个部分展开深入探讨,既有对政策趋势的研判,也有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为学界和业界提供有益参考。
为推动老龄文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最后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十三市人大社会委及老龄文明实践联系点获赠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