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随着当地天气转暖,各类候鸟也陆续进入繁殖高峰期。
生机勃勃 尕海湖迎来候鸟繁育高峰期
进入五月,尕海湿地草原逐渐返青,在湖面上、沼泽里、草丛中,各种鸟类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优雅地在水面自由觅食。在尕海湖岸边的沼泽里,记者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它们成双成对,或悠然漫步,或进入沼泽深处觅食。工作人员表示,再过几天,这些已经找到伴侣的黑颈鹤就将陆续产卵,孵化自己的小宝宝。而在岸边,很多鸬鹚已经在孵化自己的孩子了。
为了给这些候鸟提供良好的繁育环境,保护站工作人员也加强了对尕海湖周边的巡查频次,并在重点区域、重点鸟类繁殖地段派专人进行看护。
目前,在尕海湖繁育的各种鸟类已达到80多种,预计到7月数量将超过3万只。
探访尕海湖浮岛 候鸟监测进行时
蓝天白云之下,碧波荡漾的尕海湖、自由飞翔的候鸟,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高原生态画卷。由于每种候鸟的习性各不相同,所以保护站工作人员也会采取不同的监测手段。总台记者张磊跟随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尕海湖中央的浮岛边。
候鸟监测时 安放设备要“轻”“快”
总台记者 张磊:在尕海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浮岛。这些浮岛上的主要“居民”就是斑头雁和鸬鹚。为了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登上了浮岛去安装红外相机。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在浮岛上进行作业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轻”,因为这些浮岛是天然形成的,主要由泥炭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尕海湖湖面上的水生植物的根系和湖底的泥炭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会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将整块土壤托起,从而形成浮岛。一旦岛上的重量过重,浮岛就会慢慢下沉,可能会把鸬鹚和斑头雁的“家”浸泡在水里。所以,一般安放红外相机的时候,都会由体重比较轻的工作人员来完成。
另一个关键词是“快”,有的斑头雁或鸬鹚比较谨慎,如果人类长时间停留,它们就会觉得这里不太安全,从而果断放弃这个家,也就是“弃巢”。再就是,现在一些鸬鹚的宝宝已经孵化出来了,如果没有鸟爸鸟妈在跟前遮挡,小宝宝可能要面临低温或者太阳直射带来的威胁。所以,在安放红外相机时,工作人员的行动要非常快,一般来说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观察鸟儿们的“小家” 鸬鹚筑巢有门道
总台记者 张磊:在工作人员安放红外相机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这块鸟岛上斑头雁和鸬鹚的“家”都有哪些特点。大家看,这个堆得比较高的巢就是鸬鹚的“家”,刚才我们提到了,浮岛可能会因为大风或者水面上涨等原因下沉。所以鸬鹚就比较聪明,它们把草叶、树枝这样的“建筑材料”一层一层垒起来,这样哪怕水面上涨,也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家”。
斑头雁“小家”易下沉 人工鸟巢来助力
总台记者 张磊:相对鸬鹚来说,斑头雁就显得有点“傻”,它们一般会稍微用草垫一个简单的窝,然后把蛋下在鸟巢里,只要水面稍微一涨,鸟巢连同里面的蛋就会浸泡在水里,孵化的成功率就会大幅下降。为了帮助斑头雁,尕海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专门制作了一批人工鸟巢,安放在了浮岛上,这些人工鸟巢的直径大约有40厘米,高度至少也比浮岛高20到40厘米,只要斑头雁选择在这里孵蛋,成功率肯定会大幅上升。我们看到,在这些人工鸟巢里,斑头雁也已经产卵了。当然,一些更聪明的鸬鹚会把自己的巢筑在人工鸟巢的上面,形成了“小二楼”的风格,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红外相机记录初当“父母”的黑颈鹤
在浮岛上安放红外相机的工作结束,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还要给最新发现的黑颈鹤夫妇去安放保护监测设备。相对于这里的工作,在黑颈鹤的巢边布设红外相机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它们喜欢在尕海湖边的沼泽里筑巢,而且生性特别谨慎,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弃巢而去。所以,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前用无人机寻找一下黑颈鹤的家,然后再蹚过沼泽,布置红外相机。
去年,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共在4对黑颈鹤的“家”跟前安放了红外相机,也拍摄到了它们孵化宝宝的全过程,这些画面也是保护站第一次向外公布。可以看到,其中一对黑颈鹤夫妇在鸟宝宝破壳而出后,一直守着自己的孩子。当然,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当爸妈,它们在照顾孩子时也有点粗心,就比如,这只黑颈鹤一不小心,就差点把孩子踹进了水里。这些有趣的画面,也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这也是尕海保护站的工作意义之一。
海拔4000多米回收查看红外相机视频
除了在浮岛上布设红外相机,尕海保护站还在附近的巡护点上,布设了近80台红外相机,用来监测雪豹、岩羊等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每年的5月和10月,保护站工作人员都要回收查看红外相机中的视频画面,为野生动物的监测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近日,总台记者跟随保护站里的工作人员,登上了海拔四千多米的尕秀石山。
早上7点,携带好各项装备,记者跟随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出发了。
保护站的海拔3300米,往监测点的一路上,是将近1000米的爬升。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山路陡峭湿滑,车辆开始打滑,大家一起给轮胎装上防滑链,但前行还是非常困难。
一个多小时后,在海拔3700米,我们抵达了第一个红外相机布设点。但相机里只有当初工作人员布设相机时的画面。
由于不少珍稀动物常在高海拔的山脊线、崖壁出没,因此大部分的红外相机都布设在海拔3700米至4200米之间的裸岩上。从第2个相机布设点之后,车辆无法继续开行,只能徒步。
一路上,每到一个红外相机的布设点,队员们都会更换相机存储卡和电池,并记录下这个点位的生境类型、受干扰情况等。
到了中午,大家聚在背风的地方吃点东西,补充能量。仁欠提到了他即将中考的女儿。
高海拔、风吹日晒、和家人聚少离多,尕海保护站的不少工作人员就是这样默默坚守了近10年。
一天下来,队员们一共回收了17处红外相机的内存卡。后续他们就要把卡里的视频画面整理传输给管护中心。
红外相机里的“野生动物园”
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尕海则岔国家级保护区正焕发蓬勃生机,生物种类逐年增长,常年在保护区栖息的各类野生动物达354种,其中,雪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二级保护动物66种,这片生态高地已然成为野生动物的和谐家园。
上一篇:531套!拉萨公租房可申请!
下一篇:邱金凯将军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