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展区超1000件精美非遗展品亮相
赴燕赵非遗之约 赏传承创新之美
5月23日,参观者在深圳文博会河北展区,感受燕赵大地文化传承和创新之美。 河北日报记者 郭昭摄“薛老师,都说定瓷以温润如玉的白瓷著称于世,我们怎么还看到黄、绿、紫、灰、黑那么多颜色的定瓷产品呢?”5月24日,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河北展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薛兴嶙正给参观的人们介绍定瓷胎质、器型知识及自己在绿色环保陶瓷技术创研等方面的经历,讲解过程中,不少参观者向薛兴嶙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薛兴嶙带着大家来到一个玻璃展柜前,9件不同颜色的定瓷作品放置在展柜中。细看其中的秘色青黄釉睡莲瓶,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剔花莲瓣与釉色相得益彰、如梦如幻。“我把这9件不同颜色的定瓷作品放在一起参展,取名《九玄定器》。其实,定瓷除经典白釉外,还有紫定、红定、灰定、秘色青黄釉等。”薛兴嶙介绍,他根据古瓷标本和文献记载,经过12年研究和实验,完成定瓷九大色系全系复烧。
“要是喜欢定瓷,可以来看看我们的文创产品。”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新军,拿起一件名为“定高中”状元杯的文创产品展示起来,杯身、杯盖、搅拌棒搭配组合,形成了汉字“中”,寓意“高中”。不少人听了介绍,都想带走这个“好意头”。
对于很多参观者而言,搜罗各式珍宝,与远道而来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聊绝活儿,是他们打卡文博会的重要理由。“梭子带线,拨子把线排紧,一边织底,一边织花。”步入定州缂丝展台,工作人员王博正在一台微型缂丝织机上给现场观众演示缂丝制造工艺。一开始,不少参观者都以为王博是在向人们展示传统棉纺织技艺。
“我们和传统棉纺织技艺有很大不同。缂丝画面正反如一,有个说法叫‘被雕刻了的丝绸’。”王博介绍,缂丝技艺以“通经断纬”为魂。经线不动,纬线依图案换梭交织,如雕如刻。一寸缂丝需换梭数千次,耗时数月乃至数年,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为了让大家明白缂丝的独特之处,王博拿起一盏小灯照在缂丝作品上,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一些小孔透过光亮,断痕清晰可见。
5月23日,参观者在深圳文博会河北展区,感受燕赵大地文化传承和创新之美。河北日报记者 郭昭摄“只有将传统文化玩出新花样,才会聚人气。”这次来文博会,王博带来20多件缂丝产品,如缂丝手包、耳钉、丝巾,将中山篆书、敦煌飞天、宋画山水融入设计的“新潮国风”产品。展台上,古风今韵的多款缂丝文创产品深受年轻参观者喜爱。
“保定府名吃满族何记糖葫芦!冰糖葫芦!”这熟悉的吆喝声,刻在了很多老保定人的童年记忆。本届文博会,保定老字号满族何记糖葫芦店“开到了”河北展区现场,记者望着晶莹似玻璃的糖葫芦,不自觉地咽起口水。
“满族何记糖葫芦外皮晶莹剔透,从选料到制作处处皆学问。”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满族何记糖葫芦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仇金红,在参加文博会前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一步就是抖山楂,通过不停地抖动,山楂像跳舞一样,颜色随之变得更加鲜亮。在家里抖好山楂,文博会上她给山楂去核,然后穿串、熬糖、蘸糖,新鲜可口的糖葫芦就制作完成了,咬一口嘎嘣脆,细细咂摸,酸酸甜甜,令人眷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文博会,希望更多人了解历经岁月积淀的传统技艺,也希望把满族何记糖葫芦的那一口酸甜传到全国各地。”仇金红说。
结合青铜器元素制作的景泰蓝《四面方尊》、以北海九龙壁为原型打造的花丝镶嵌精品《九龙壁》、展示邯郸成语魅力的大名草编《胡服骑射》、展现大运河沿线独特地理风貌和悠久历史的衡水内画《大运河》系列……作为非遗的绝佳秀场,本届文博会,河北展区1000余件各具特色的精美非遗展品,以沉浸体验和创新表达,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间,全方位感受燕赵大地古老文化的传承创新之美。(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韩莉)